法國人口六千五百多萬,大學只有公立八十三所、私立四所,約台灣的一半。台灣有一百六十二所大學,眾人皆知數量太多、實力分散,教育部十年前開始談整併,十年後大學數目不減反增。
大學數目倍增,與少子化的趨勢背道而馳,台灣有些大學學生不到兩千人,甚至跌破千人,早就陷在減班、停招的泥淖中,教師則面臨欠薪或資遣。但台灣不是唯一沒有遠見的國家,日本人口銳減,大學卻由五百多所增為七百多所,二○○○年起,開始有大學停止招生,至今已有近十所私立大學倒閉,近半數私校招生不足。
據教育部統計,大學去年新生招生人數為二十七萬四千人,超過高中職畢業生總數一成,大學已供過於求。當年「七分上大學」的例子在社會造成震撼,但迄今沒有大學倒閉,仍在苦撐的原因是政府政策不明。
早年大學少,競爭激烈,百分之十幾、二十幾的錄取率被指責為窄門。如今大學太多,許多沒興趣、沒能力的孩子都上大學,讀不起勁,教授也教不來。有某私立大學的文學院院長表示,學生素質差,寫報告文句不通,錯字連篇,更別談有何見解或觀點,因此要求學生每周交一篇「作文」,把大學生當高中生教。這種情形符合專家的看法,即「大學高中化,遍地開花反成致命傷」。
大學生太多,也導致木工、水電工等不需要高學歷的中階專業人士缺工,社會階層扁平化。科技大學大多為當年高職升格,許多「系」即是「科」,如美容、廚藝、園藝等;但訓練出來的畢業生仍屬於只需高職層次的人力,即使大學畢業起薪也一樣。設置這樣的系,除了大開大學之門,滿足「大學畢業」的夢想,實際上對個人、對社會都是空洞的。
德國人口八千二百萬,大學一百八十二所,與台灣接近。台灣在討論教育問題時,屢次拿德國為例。南德巴登符騰堡邦被評為歐盟最具創新力的區域,該邦面積和台灣相當,但居民是台灣一半,大學不過二十八所,顯示大學數目多寡不能與創新力畫上等號。
德國科技人才的養成與培訓,分為負責研發的大學、將研發成果加以應用的技職大學及實作的高職師徒制。對德國工業來說,這三層人才同等重要,但大學生人數最少。德國人不追求高學歷,高職師徒制提供大量中間人才,對企業發展、對社會與家庭的穩定幫助很大。
台灣今天談整併大學,意義不大,應輔導不具競爭力的大學退場。歐美先進國家平均約一百萬人設一所大學,以色列人口八百萬,也不過八所大學,但都辦得出色。有專家指出,台灣淘汰到只剩二十三所大學就夠了。也有學者指出,經合組織會員國的就讀大學比率約三成四,台灣約六成七,大學生減半應是合理範圍。
大學倒閉已是不可逆的趨勢,教育部應及早修正法令,建立退場機制。更重要的是,政府應建立完整的人力資源調查系統,調查各行業需要多少中、高、低階人力及不同學歷的薪資,據以制訂人才培育政策,俾能有效縮短產學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