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塔是美國非營利組織企業家;曾創辦巴洛塔團隊,推廣愛滋、乳癌防治等活動。他本身則是一位擁有三胞胎的同性戀父親。他常透過社會公益網,如「哈佛商業評論」網、Ted全影像開放式課程專區等,發表自己的創業心得和人生見地,發人深省且鼓舞人心。對巴洛塔而言,社會總不乏許多似是而非的偏見和價值觀,是身處其間的個人必須力抗的,但也有些處世原則,不管對個人或企業的生存和立足,卻是放諸四海而皆準。
生命軌跡
慈善活動家之路
巴洛塔(Dan Pallotta, 1961-)出生於波士頓,為家中長子。一九八三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於哈佛大學。
萌發改變世界的因子
巴洛塔在哈佛入學的第一個周末,就參加了「人類意識課程」的研討會訓練,該訓練強調目標設定、改變世界、了解人性,這對巴洛塔日後所從事的志業影響很大。十九歲時,他成為哈佛飢餓行動會的主席,該會是一個為國際救助組織「Oxfam-America」募款的學生組織,每年有兩次藉由象徵性的禁食募集善款,每次約兩千美元左右。
巴洛塔當時正研習「發展經濟學」,對於全球大層面的飢餓問題,他的學生組織所募集的款項有如杯水車薪,這讓他感到十分沮喪。不過,他的活動策畫能力卻也因此與時俱增。大四前的暑假,兩位單車手,以環美籌募癌症研究基金的舉動給他靈感,讓他也想透過單車環美之舉為全球飢民募款。於是他和另一位聯合主席招募了三十九位學生踏上旅程,為「Oxfam-America」組織募到了八萬美元。過程中,巴洛塔還在電視上亮了相。
聲名大噪的募款活動
一九八五年,對歌唱和寫歌也有興趣的巴洛塔,飛往洛杉磯,準備朝演藝事業發展。後來,這條路發展得似乎並不順遂,不過他卻遇到人權活動領袖密克斯勒(David Mixner)和募款高手沃勒(Irving Warner),激發他日後創辦社會企業的潛質。
巴洛塔後來創立了巴洛塔團隊(Pallotta TeamWorks)。這個團隊全美有十六個辦公處,雇用了四百位全職員工,先後推動了幾個知名的活動,如「為愛滋病而騎」、「為終結乳癌而走」、「為自殺防治而夜行」等募款活動。九年內,共有十八萬兩千人參與這些活動,募集了五億八千兩百萬美元,成果斐然,還因此成為哈佛商學院研究的對象。
二○○二年,巴洛塔團隊扣掉所有開銷,募集了八千億美元。款項多半來自乳癌募款活動,這讓專注在這塊領域的雅芳基金會成了活動的最大受益者。後來,雅芳基金會想自行募款,於是終止了之間的合作,巴洛塔只好另尋慈善機構合作,結果形成「鬧雙胞」的窘境。
雅芳和巴洛塔團隊的募款活動範圍幾乎相仿,連日期都差不多,最後,新的合作對象因擔心雙方活動「自相殘殺」,於是決定退出活動。消息一出,巴洛塔團隊因沒戲可唱,便解雇了全國的所有雇員,關門大吉。
目前,巴洛塔是慈善廣告公司(Advertising for Humanity)的總裁,著有《慈善團體個案:非營利團體如何自立自強並真正改變世界》(Charity Case: How the Nonprofit Community Can Stand Up for Itself and Really Change the World)等。
呼籲改變行善思維
巴洛塔近來在Ted開放式課程專區,做了一個標題為「我們對慈善的思想是完全錯誤」的演說,發人深省。在演說中,他表達對人類善資源何以沒有發揮蝴蝶效應的看法,認為問題出在社會對非營利組織,總戴了一付有別於對待營利組織的「有色」眼鏡。
巴洛塔表示:長期以來,人們對非營利組織的營運採取高標的道德檢視。舉例而言,人們厭惡有人因幫助別人而獲利,卻不討厭從不施惠的富豪;對營利團體用廣告創造營運奇蹟,不疑有他,卻不讓非營利團體把錢花在廣告效益上,吸引更多的人共襄盛舉;允許營利機構長期投資,耐心等待投資開花結果,卻要非營利機構立竿見影。
巴洛塔認為,這種雙重標準讓非營利團體難以有勇氣建構出更完善的福利。因應之道是鬆綁對非營利單位的道德束縛,且給予真正有使命感的機構關注和督促,好讓群眾的善心適得其所。
忠於本色
捍衛真理之必要
現代人處於混亂的價值觀中,「趨吉避凶」、「見利忘義」往往成為許多人的處世之道,於是會在不同場合戴上不同面具,最後竟忘了自己的真實模樣。對此,巴洛塔曾在「哈佛商業評論」網誌的一篇文章中有感而發。他舉生活之例,說明捍衛真理之必要。
是Jimmy,不是Jenny
比方說,一般人以為同性戀者只要出櫃一次就好,但巴洛塔的經驗卻是:如果要當一個忠於自己身分的人,「出櫃」的情況可是會一再上演。舉例而言,有一回,巴洛塔打算在紀念日送花給伴侶,於是他打電話到花店,訂了一束花要給「Jimmy」(吉米),電話那頭的女士不解地說:「你說的是Jenny(珍妮)吧?」於是認與不認的抉擇時刻再度出現。
巴洛塔認為不管如何,最好是實話以對,不要有打馬虎眼的心態。然而,他發現許多人卻因怕麻煩或恐懼異樣眼光,將自己的原則鎖進櫃子裡。人謀不臧的結果,於是商場上充斥設計不良的產品。沒人願意在成本考量、層層組織架構下,針對不良產品說真話,結果犧牲的不只是對於工作的理想、熱忱,還有原則。
是「他」,不是「她」
然而,巴洛塔認為原則守護的肌肉可鍛鍊。首先,要把原則或所堅持的信念清楚寫下;第二,要清楚界線所在,一旦被逾越,就必須澄清,不可得過且過。對此,他又舉了一個例子加以佐證。當時,他叫快遞,結果與快遞人員發生以下這段對話。
快遞人員:「請問下午家裡有人收件嗎?」
巴洛塔:「有,我的另一半和三個生病的小孩會在家。」
快遞人員:「那她有得忙了。」
這時候,有個微弱的聲音在巴洛塔腦中出現,要他趕快收線,結束談話。但巴洛塔最後的回應卻是:「我的另一半是『他』,不是『她』。」
生機無限
柳暗花明又一村
巴洛塔覺得許多偉大的社會企業都起源於夢想,而且都會歷經一番波折,終至非凡、且常意想不到的結果。他在開創社會企業的過程中,也備嘗艱辛,包括自我懷疑和失望。不過卻是另一種社會企業的行為,教給他最寶貴的課程。
同性戀求子記
巴洛塔於念哈佛大三時,告訴父母他是同性戀者,藍領階級的父母不知所措之餘,要他去見鎮上最棒的醫師,不過卻是位心臟科醫師,結果醫師告訴他會沒事的,而且還跟他笑成一團。但笑完之後,他和父母都開始擔心他未來將不會有自己的子嗣。八○年代的同性戀者,作夢也想不到將來會有孩子。
然而,二十五年後,情況有些不同了。巴洛塔和他的伴侶開始嘗試有自己的小孩。他們試了國際領養,不過卻大大失望。沒有一個這類機構所在的國家,容許同性戀的父母領養小孩。接著他們又試了洛杉磯的領養機構,結果人家的終極目標還是讓親子團圓。後來他們循私人領養管道,但跟十五位親生母親談過,歷經漫長的兩年也沒有結果。當時,巴洛塔和其伴侶要不是彼此互相打氣,早就放棄了。
既然領養不成,兩位同志就開始「異想天開」,乾脆自己生好了。但這條路更充滿不確定性,且有可能更讓人沮喪。一開始,他們的卵子捐贈者因出了一些醫學上的問題,代理孕母沒能懷孕成功,於是他們又找到另一個卵子捐贈者,這回成功了,但代理孕母部分又出問題了。醫師要他們再找其他孕母,值此時刻,他們已經奮鬥了四年,真的也不太抱希望了。
不過,他們還是挺力前進,孤注一擲。當時,他們有十顆冷凍的受精卵,七顆在解凍過程中死去了,剩下的三顆品質也非特優。醫師建議移植這三顆,說不定還有百分之三十五的懷孕機會。
十天後,他們的新代理孕母懷孕了。六周後,代理孕母作了超音波檢查,結果聽到的心跳聲不是一聲,而是三聲。孕母懷胎三十四周半後,生下美麗的三胞胎:兩女一男。於是,巴洛塔和其伴侶終於有了他們的親骨肉。
人生通則 創業精神
「求子記」讓巴洛塔感觸良多,受益無窮;他進一步歸納出同樣也可用於創業上的通則。
◎未來不可預測,就別杞人憂天了。一步一步來,別急功近利。
◎遇到任何情況,都別強加自己的意志,也別想要操控每個情勢,讓手上的產品非成功不可。搞不好你在意的這個產品所碰到的阻撓,是為了激發更好的創意,好讓你的事業改頭換面。說不定別人的智慧比你的更管用,想像力在你之上。瞧,蘋果公司設計的多功能數位多媒體播放器「iPod」,也非賈伯斯個人的發明,是別人拿給他的。
◎別將情緒與你對工作的承諾混為一談。你可能「不想」出去推銷產品,心情沮喪得不想作工作規畫。但你的情緒又能怎樣呢?且把情緒擺一旁,該做的還是得做。
◎多尋求伙伴的支持。時運不佳、快放棄、覺得自己一無是處、甚至絕望時,就勇敢說出來。情緒只是暫時的,多半不穩,來得快去得快,而且一旦說出來會更快煙消雲散。最後,當你遇上人生危機,找心臟科醫師聊聊,也是不錯的選擇喔。
的確,愁苦,往往莫測高深得有如千斤重擔,壓得人無處遁逃,但透過家人、好友的聆聽之耳,彷彿事跡敗露似地一溜煙,再也不見蹤跡。巴洛塔的建言,雖是針對創業人士而發,但對於各種人生處境,也一樣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