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緬懷王作榮先生

 |2013.08.03
2352觀看次
字級

前監察院院長王作榮日前病逝台北榮總,享年九十五歲。曾任考試委員、考選部長、監察院長等要職的王作榮,一生憂國憂民,對國家民族有強烈的使命感,唯個性剛強耿直,直言敢言,也得罪許多人,晚年大嘆壯志未酬。

王作榮生於一九一九年,那年正是「五四運動」風起雲湧的一年。自中央大學經濟系畢業後,他赴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就讀研究所,主修貨幣銀行學。大陸淪陷後,舉家遷台,他最初擔任最高法院檢察署會計主任,後來進入經濟安定委員會轄下工業發展委員會任專門委員,頗受尹仲容的賞識,兩度奉派赴美受訓,當時李國鼎亦在工業發展委員會任職。

王作榮大學時論文以〈計畫經濟之理論分析〉為題,研究所時論文以〈中國經濟建設資金之可能來源〉為題,均與政府領導經濟發展有關;他赴美進修時,研讀各國經濟發展論文,逐漸建構出一套建設現代化國家的藍圖。他主張,以經濟發展為現代化的核心,建立一個經濟富強、政治民主、社會公平的國家。

憑著一枝鐵筆、一身傲骨,他多次為文針砭時事,並為建設現代化國家提出具體施政方針與作法。一九六四年,他撰寫「台灣經濟發展之路」,自費印成小冊子分送各方,針對當時經濟發展所面臨的問題與改進之道,提出剴切建言,因此獲當時蔣中正總統召見。

如今重讀王作榮的「台灣經濟發展之路」,雖然相隔半世紀,當時他所批評的現象與問題,迄今還存在。例如,他在文中指出,台灣的經濟是淺碟子,易滿易盈,也容易枯竭,經濟發展走到盡頭,必須換成較深的碟子。經過五十年的發展,台灣經濟依然是淺碟,目前經濟情勢,正因為產業轉型太慢,許多產業發展到了必須改弦更張的關鍵時刻。

在計畫經濟的時代,政府部門存有濃厚管制心態。王作榮為文批評,當時民間要申請設廠製造某種化學原料,二十多位官員召開會議大陣仗審查,這樣的管制心態反而阻礙了經濟發展。不過,即使歷經二次政黨輪替,官員們自由化、國際化的口號不絕於耳,但當前民間申請投資案,仍須經過層層關卡,行政效率低落,成為台灣競爭力的絆腳石。

王作榮與四代總統:蔣中正、嚴家淦、蔣經國、李登輝,都有相當的關係,卻始終沈而不浮,浮而不起,起而不用,用而不當,以致壯志未酬。另方面,在他的筆下,對這幾位總統的針砭,毫不留情面,展現了直言敢言的性格。

綜觀其一生的貢獻,都在其未任政府要職之前;當其出任要職之後則表現平平。可惜當今社會仍重視的都是其部長、院長的官位。而對其早期以其理想與熱情,靠一枝健筆針砭時事,提供建言;尤其與蔣碩傑先生掀起「蔣王論戰」期間,所展現之勇氣與風骨,則少有提及。

緬懷王作榮先生,不是官位,是他為知識分子留下的勇毅典範。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