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從撙節盪回消費的潮流

 |2013.08.04
1519觀看次
字級

美國總統歐巴馬過去兩周三度針對經濟問題發表演說,重申他追求「成長」的經濟理念。他說:「當人人想從縮小的飯鍋裡搶飯時,才會覺得自己必須跟其他族群爭奪。」他強調,政府必須終結財政「撙節」,擴大支出以促進「成長」,民眾才會覺得自己能安全且有發展的機會。

國際貨幣基金總裁拉加德今年一月就表示,歐洲緊縮政策應予再商榷,希臘等受財政所苦的國家應停止預算刪減。

不過半年時間,經濟潮流的鐘擺就從撙節消費盪回以消費促進成長。不但歐巴馬這樣認為,全球二十大經濟體(G二十)日前在莫斯科集會時,多國政府首長也都主張放棄撙節措施,並承認靠消費、借貸及房價上漲為基礎所營造出來的成長,總比毫無成長要好。

德國是少數例外,歐元地區政府通過新的紓困撥款,以維持對雅典政府的資金援助。德國財政部長蕭伯樂說,歐洲對希臘的撙節保證,必須維持壓力,他並駁斥即將來臨的德國大選已使債務危機管理暫停的說法。

近年來,在凱恩斯主義者和緊縮支持者的政策辯論中,緊縮支持者的立場已崩潰;真實世界發生的事,證明他們的預測是無稽之談,把經濟問題當道德劇,結果是施行緊縮政策的國家如愛爾蘭、希臘經濟都陷於停滯。

《華爾街日報》專欄作者保羅克魯格曼指出,推動經濟政策的主要恐懼一直是圍繞債務問題的病症,即擔心除非削減開支,否則任何國家隨時都會變成希臘。

單純從財政看,緊縮政策也適得其反。就業人口就是納稅人口,裁員讓人們愈來愈貧窮,更加使政府稅收減少,增啁赤字。

總體經濟和個體家庭不一樣,家庭盡力賺錢,同時量入為出,收、支是兩回事。但在總體經濟中,收支相互依賴:我的支出是你的收入,你的支出是我的收入。如果同時削減支出,那麼大家的收入都會減少。

全球經濟復甦長期疲軟的主因是,各國一直在做宏觀經濟學認為不該做的事情:在經濟低迷之際,削減政府開支。當前,各國需用超常水平的政府支出來為經濟提供支撐,直到私營部門願意再次支出為止。

歐巴馬指出,美國目前優先要務是擴大基礎建設、教育、乾淨能源、科學、研究等支出。由於過去兩、三年華府一直在爭議如何削減赤字,因此現在必須花更多時間及精力,來辯論該如何提振經濟及提升中產階級的收入。

二○○七年之前,經濟學者普遍認為如德國及日本等以製造業為主的國家,必須把經濟重新建構成跟美國與英國相同的模式,即依賴舉債來消費。等到雷曼事件爆發,德國總理梅克爾的口號「你不能以債養債」成為全球格言。各國都試圖模仿德國,致力於使所有家庭、銀行及公共部門全力降低負債。

而今全球政治人物與企業家正逐漸回到金融危機前的經濟模式,即依靠促進消費來帶動經濟成長及創造就業。日本的「安倍經濟學」亦復如此。許多國家都認為,現在促進成長的優先性高於減債。

台灣經濟停滯十多年,民怨甚深。馬總統日前宣示,要以推動自由經濟示範區、提高公共建設投資與擴大出口三具引擎,提振經濟,促進成長。如今歐美各國停止撙節,刺激消費;台灣的三具引擎若發揮作用,將能打開經濟的「悶」局。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