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基測高中職分發已於日前放榜,正式宣告九年國民義務教育結束,十二年國教正式啟動。未來除基北區特色招生考試仍有分數排行外,明年台灣各區學校的錄取將不會再出現榜首的字眼,各國中或補習班也不會再張貼錄取分數的榜單。
長久以來在傳統考試科舉取材的迷思下,台灣的升學主義和考試、分數及明星學校的排名一直難以脫勾。把分數視為一切標準,學生能力與表現和分數視為等號,所有的價值就以分數為主。
十二年國教即是希望能夠打破分數的魔咒,回歸學生的學習面向與能力,不再以量化的分數做為學生質化標準,適性發展方是整個教育的目標。
今年基測分發的結果,看到有些學生以較高成績選填職業學校,不完全以明星高中為第一志願,適性教育宣導似已有些效果。但若思考整個社會變遷和教育制度改變,實際還是有些問題需要進一步探討,才有助於十二年國教的推動。
高工職優質化是未來十二年國教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從此次末代基測的分發結果,會誤以為真的改變了大家對高中職分流看法,但背後乃是這兩三年來大學畢業生失業率過高,念大學即失業的想法,轉嫁到不一定非考高中非念大學不可的觀念,才會讓一些原本可選填明星高中的學生改以職校為優先。
若進一步去了解職校教育目標和課程設計,也非全以高工職畢業後即就業的設計,反而有些明星職校以考取明星科技大學來宣傳學校教學成效,做為學校吸引優秀學生的賣點。此舉不免令人憂心,只是另一類考試升學制度的轉型。
在這些明星職校的課程教學和學生輔導上,就不會以培養真正職業技能為主,以高職畢業後即就業為教育規畫目標。反以考取科技大學為導向,著重升學考試之輔導,轉換成另一種考試為主的升學模式。
教育部推動十二年國教之目的,乃希望以適性教育和高中職分流教育去改變傳統升學導向的教育模式;也希望藉此減輕學生考試壓力,擺脫以往分數第一的教學方式。
而十二年國教在多次修正高中職入學方式後,仍舊受限於分數魔咒,將會考的三級制改為七級制,也恢復一些區域以特色招生為名的傳統考試入學模式,讓學子依舊為這些錄取分數所苦腦。
更有些以往本不以考試升學為主的高工職,想透過十二年國教吸引到優秀的學生,反而開始改變以往教學模式,減少實務技能課程、增加考試時間,這是令人憂心的發展趨勢。
現在科技大學的發展方向,為了跟一般傳統大學競爭,也紛紛增設研究所,這也會讓台灣技職教育目的和發展混淆不清。
台灣目前大專畢業生失業率偏高,並非是欠缺工作職缺,而是有很多工作無人想做,以往技職體系訓練出來的學生可以提早就業,但卻拖至大專畢業後才就業,而不願意去從事只需高職畢業就可以做的工作,自然使大專畢業生失業率提高。
末代基測已結束,十二年國教也開始。為實現十二年國教適性發展之目標,整個技職教育制度的發展和課程設計必須好好的評估與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