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空氣汙染,食品安全問題備受關注,圖為民眾在環保展上了解去除蔬菜農藥殘留設備。圖/中新社
【本報綜合報導】「守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已成為大陸的公開祕密,也是環保難以推動的主因。中新社報導,目前環保在大陸之所以難以推動,是因為企業裝設一套治汙處理的設備,必須花動輒上百萬原成本,但不裝設的最高罰款卻只有人民幣五十萬元,只有在汙染飲用水源等非常惡劣的情形下,才可能處以最高人民幣一百萬元的罰款。
報導中說,由於違法成本過低,環境汙染事件層出不窮:像是黃浦江上出現死豬成群結隊,珠三角近三成土壤因重金屬超標不適合種植農作物,近半數中國人受到空氣汙染的威脅。
除此之外,行政監管「無力」,司法不盡如人意。中新社記者專訪中華環保聯合會副祕書長曾曉東,談到環境維權的艱難狀況,「調查難、取證難,認定環境汙染、環境侵權、環境糾紛更難,違法處理很難,執行更難。」
除了民事賠償,中國人民大學環境法教授周科認為,與香港、歐美等法制較發達的地區相比,「目前中國的環境刑事責任仍然是既窄又鬆」。
因此中新社下了結論,儘管中共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強調「再不能簡單以GDP論英雄」,要把改善民生、社會進步、生態效益等指標和實績作為重要考核內容,但畸形發展的「根」恐怕比想像中扎得更深。甚至一位不願透露身分的環保部官員向中新社記者坦言,「想要地方放棄經濟增速搞環保,幾乎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