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洛普針對全球一百四十一個國家民眾進行的「生活滿意度調查」顯示,台灣有百分之二十六的民眾認為未來不會比現在好,對自己的未來感到悲觀,在一百四十一個國家中排行第五,也是亞洲國家之首,新加坡排名第九,日本排名第十二。蟬連全球最悲觀的國家是希臘,台灣距離經濟瀕臨破產的希臘卻是如此之近。
台灣曾是亞洲四小龍之首,民眾口袋滿滿,對未來更是充滿著信心,無論走到哪裡都昂首闊步。不過幾年光景,眼看著大陸的國民所得進逼,北上廣等一線城市的消費比台灣還高,讓台灣民眾感到憂心。尤其是台灣的年輕人,別說房子買不起,就業也有問題,如何樂觀得起來?
民眾對「生活滿意度」最直接的反應來自於經濟,眼看物價節節高漲,薪水卻還是二十二K起步,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就算在台北找到一份正當的工作,也難以自在生活,房租費去了一半,水電網路費、健保費再去了四分之一。如沒有家庭的支助,連吃飯都成問題,自無前景可期。
全球市調公司尼爾森昨發布二○一三年第二季「全球消費者信心調查」,美國、中國大陸、日本消費者信心上揚,分別是九十六、一一○、七十八,台灣消費者信心指數七十五,比第一季低三點。指數低於一百表示悲觀,台灣在悲觀的行列。反觀其他亞洲國家,印尼消費信心指數一二四,居全球第一;菲律賓一二一,排名第二;印度第三、泰國第四、大陸第六、香港第八、馬來西亞第九。
台灣一直處在「悶經濟」的狀態,貧富懸殊愈拉愈大,政府拿不出具體改善措施,大中小企業相繼到大陸發展,台灣沒有良好的投資環境,加上薪資低下的情況,外勞、外傭逐漸取代基層工作,高科技人才又被挖角,產業空洞化、人才空洞化的景況逐漸明顯。
最嚴重的問題來自於政治惡鬥,藍綠兩大黨幾乎無日不鬥、無案不鬥、無事不鬥,從兩岸政策如簽署ECFA、《服務貿易協議》,到立法院的法案審查,鬧出個荒腔走板的《會計師法》修正案,使得所有的力量內耗,導致政務空轉,一事無成。
這些問題如沒有改善,民眾就不會有樂觀的前景。台灣競爭力論壇上周發表「二○一三台灣幸福指數大調查」,除了有各縣市的幸福指數評比之外,並沒有和其他國家比較。但可以看出離島地區、偏鄉地區的幸福指數要高於城市地區。學者建議國民黨應加強中央政府執政成績,以帶動提高國民黨地方施政的滿意度;民進黨應加強檢討為何縣市首長滿意度不能帶動民眾的幸福感。可見民眾或許對縣市首長的施政感到滿意,卻難有幸福感。
施政的目的就是要讓百姓安居樂業,民眾對未來沒有信心並悲觀,這是施政的結果所造成。面對舉世都不斷為國民爭取幸福,且都逐漸超越台灣的當下,執政者應拿出提升民眾幸福與樂觀的具體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