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vs.繁 文化與便利孰重?

 |2013.07.20
1043觀看次
字級

【本報綜合報導】隨著經濟開放、兩岸交流頻繁,大陸民眾對於簡繁體字之爭可以公開討論爭執,採取黑與白對立的立場者愈來愈少。

像是《漢字英雄》製作人馬東就在媒體前直言自己提倡「識繁習簡」,也就是「認識繁體字,寫簡體字,因為寫字是用來交流的,寫簡體字的交流成本低,效率高。」他說,其實被簡化的大概只有兩千多個字,真正有很大改動的兩百個字,因此並不構成問題。被問及如何在大陸推行「識繁習簡」時,馬東說:「不需要推行,讀書讀到大學以後,學文科自然會接觸到繁體字,躲都躲不開。」還說《漢字英雄》節目在講解漢字來源時,也會解讀繁體字。

有陸媒記者用「舊」、「潔」、「藥」這種常見的繁體字,到街上隨機找不同年齡、學歷、職業的民眾辨認,結果發現年齡愈大者,認識的繁體字愈多。

二十歲到三十歲的年輕人認識的比例,大約是二十個認得四到五個字,一位五十六歲的王先生和七十二歲的張女士則二十個全部認得,王先生說他小時候經常看古典小說,大學主修古典文學。「現在的年輕人,不認識繁體字挺正常,畢竟接觸得少。」張女士說,她會認得繁體字是因為在他們那個時代學的是繁體字。

調查也發現,四十歲以下的人認識繁體字的途徑都是從電影、小說、新聞和遊戲中,這和台灣小學階段孩子透過網路遊戲《摩爾莊園》;國中生透過大陸網路小說;上班族藉由「風行網」看影片認得簡體字的途徑,其實是一樣的。

大陸使用繁體字,在法令上也有鬆綁。二○○一年起大陸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規定國家機關、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公用服務工業等要以普通話和規格漢字為公務用語用字,其中也規定,文物古蹟、姓氏中的異體字、書法、篆刻等藝術作品、題詞和招牌的手書字、出版、教學、研究中需要使用時,可以保留或使用繁體字、異體字。

渤海大學古漢語副教授何占濤認為,繁體字是古文化的傳承,「雖然市民廣大使用簡化字,但是在文物古蹟以及考古來看,了解繁體字是一定要儲備的知識基礎。」對繁體字有興趣愛好的大陸民眾,可以透過各種學習的方式來了解。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