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大陸通用簡繁體稱呼,但總統馬英九曾對外發表談話,認為不應將「正體字」稱為「繁體字」,他認為稱呼使用好幾千年的「正統漢字」為「繁體字」是不公平的,應稱為「正體字」。
至於「正體字」的推廣,台灣也有一個最簡易、最知名的節目《每日一字》,節目每集短短五分鐘,女主持人在悅耳的梆笛名曲〈陽明春曉〉中,字正腔圓地一天介紹一個「正體字」,成了許多台灣人共有的生活回憶。
在文壇,有三位知名作家將漢字寫成動人故事,每一本都在市場上成為長銷書與暢銷書。
像是二○○一年,筆名唐諾的謝材俊出版《文字的故事》,他打破傳統文字學的生硬,以個人經驗出發,佐以古今中外典故,在散文化行文中,為讀者講述一個個動人的文字故事。
二○○七年,作家張大春也以散文形式,描寫自己教導孩子識字的過程,出版《認得幾個字》。在書中他寫到,一般人「之所以誤讀、誤寫、誤以為是,其深刻的心理因素是我們對於認字這件事想得太簡單。」這本書後來也發行了簡體版本,大陸有位老師在網路留言,「身為大學中文老師,最怕一件事卻是頭次課堂點名,因為總會碰到一些不認識的名字。……連姓名都大字不識,還忝為中文老師,這總說不過去吧。每淪到這境地,我都含糊其辭,蒙混過關,俟後再猛查字典,但那種被抓個現形的感覺,卻如芒在背。……(這本書)卻舉重若輕,把認字變成了樂事、快事、美事、幸事。」
目前經常往返台灣、大陸、香港兩岸三地,舉辦個人美學課程或演講的作家蔣勳,則於二○○九年出版《漢字書法之美》,談漢字的起源與書寫的美學,蔣勳說,「漢字書寫,對於我,像一種修行。我希望能像古代洞窟裡抄寫經文的人,把一部《法華經》一字一字寫好,像最初寫自己的名字一樣慎重端正。」
對於年輕一輩習慣使用貼圖來傳遞訊息,蔣勳不似其他文化學者憂心,他說,很多人擔心現代年輕人過度使用圖像,會導致文字沒落。「我沒有那麼悲觀。漢民族的文字與圖像在漫長文明中相輔相成,彼此激盪互動,很像現代數位資訊上文字與圖像互用的關係,也許是新一代表意方式的萌芽,不必特別為此過度憂慮。」
他以一貫幽默輕鬆口吻說,「我常常凝視這個又像文字又像圖像的符號,覺得很像在簡訊上或Skype上收到學生寄來的訊息。……一顆紅色破碎的心,代表『失望』或『傷心』;一張微笑的臉,表示『開心』、『滿意』,這些圖形有時候的確比複雜囉嗦的文字更有圖像思考的直接性。」講完與年輕人交流經驗,他優雅回到漢字起源,說漢字造字法中本來有「會意」一項,「會意」在漢字系統中特別可以連結文字與圖像的共同關係,也就是古人說的「書畫同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