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台灣大學、淡江大學等二十多所大學生和四川大學青年義工、西南石油大學學生等共二百多人一起參加位於成都西南石油大學舉行的「千人夏令營」。圖/中新社
連續舉辦多年的上海與台灣兩地大學生暑期夏令營,今年改以「暑期嘉年華」形式呈現,台上精采節目讓台下學生歡聲雷動。圖/新華社
【本報綜合報導】每年暑假是兩岸三地師生互訪交流的旺季,無論是以旅遊觀光、學術交流、返鄉尋根為名,或是活動競賽,國台辦交流局副局長嚴中洲日前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說,二○一二年跨海交流的學生數達二萬多人,今年人數更多,近來可以說是兩岸青年六十多年交流最密切的時刻。
像是海峽西岸台胞夏令營剛於廈門結束,閩南文化研習營又在福建漳州舉行。聲勢浩大的「千人夏令營」,天津分營才剛在南開大學舉行完座談會;來自台灣大學、淡江大學等二十多所大學生和四川大學青年義工、西南石油大學學生等二百多人就在成都分營接力,一起參加夏令營。而連續舉辦多年的上海與台灣兩地大學生暑期夏令營,今年則改以「暑期嘉年華」形式呈現,兩岸學生在舞台上競技,精采節目讓台下學生笑成一團。更特別的,今年還有首次舉行的海峽兩岸婚姻家庭子女夏令營,地點就選在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學。
不碰觸敏感政治話題
嚴中洲說得明確,「青少年交流是大陸最為重視的兩岸交流項目,這關係到兩岸的未來。」台灣參與營隊的老師與學生,「多少都感受到『對岸』熱情招呼的背後,有著濃濃政治意味。」台灣一位多次參與兩岸學術研討的教授私下表示,然而,台灣民主制度行之有年,行前台灣的老師大多會教導學生不要碰觸敏感政治話題,要以開闊心態,觀察並學習,畢竟「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增廣見聞」才是遊學的目的。
以參與閩南文化研習營的八十多名師生來說,學生來自四面八方,有成功大學、海洋大學、東吳大學、元智大學、台南大學、金門大學、中山大學、暨南國際大學、高雄師範大學等九所和大陸閩南師範大學。台灣領隊、金門大學教師王怡超說,「雖然不是第一次來大陸,卻是第一次到漳州。」從金門到廈門,再到漳州,一路過來感受同文同種,倍感親切。這個營隊將探訪擁有豐富閩南傳統文化的漳州歷史古街、文廟、南山寺等,也會參觀林語堂紀念館、東山關帝廟、雲霄威惠廟等民間文物,聆聽有關閩台歷史淵源的講座。
二○一二年,大陸全國台聯在閩南師範大學設立「海峽兩岸閩南文化研習交流基地」,成功舉辦了首屆閩南文化研習營,閩南師範大學校長李進金表示,閩南文化是兩岸骨肉相連的重要紐帶,研習營的舉辦讓兩岸青年學子歡聚一堂,本屆還將展開一系列的聯誼活動,增進友誼。
課本名勝鮮活在眼前
在眾多夏令營中,「千人夏令營」天津分營今年已舉辦第九屆,是天津台聯為促進海峽兩岸青年交流的品牌活動之一。日前活動結束後,主辦單位特別舉辦座談會,讓來自台灣十六所大學的三十三名師生與天津南開大學的八名學生分享心得。
帶隊的師長如桃園縣新楊平社區大學副校長宋宏營說,此次活動參觀到夢寐以求的景點,很多景點都是從小時就想參觀的地方,一路上也充分感受大陸學生的熱情。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副會長葉惠麗則表示,透過此行,台灣的青年學子可以感受到天津的建設成就,領略到大陸的風土民情,參觀歷史文化古跡,感受中華文化。
至於,從台灣到對岸參訪的年輕下一代心得為何,就像清雲科技大學的學生田智旋所說,「此次參加夏令營活動,最大收穫就是一路上認識很多兩岸新的朋友。」兩岸未來如何發展,恐怕不是他們眼前最關心的議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