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吃堅果可預防心血管疾病,國人堅果攝取量卻嚴重不足。調查顯示,三十歲以下民眾,每日食用堅果數量,未達建議量的五分之一。營養師提醒,應多吃蔬果、全榖及堅果類食物,減少攝取動物性脂肪,及高膽固醇食物,才能遠離心血管疾病。
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指出,心血管疾病是青壯族群健康隱形殺手,衛生署統計,過去十年間,青壯族群,死於心血管疾病比例,從百分之四點七遞增為百分之七點二,增加幅度達五成;年輕上班族吃得多、動得少,外食及飲食西化,都讓心臟血管負擔加重,容易造成血管阻塞,引發心臟血管疾病。
衛生署每日飲食指南,建議民眾每日應食用一份堅果類,取代動物性油脂攝取並協助降膽固醇,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劉怡里強調,其將原有六大類食物中的油脂類,增加為「油脂與堅果種子類」,之所以從油脂類中將堅果種子類獨立出來,就是要呼籲國人多食用堅果類,以降低慢性疾病發生率。
她表示,堅果營養價值高,只要攝取適量,確實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除不飽和脂肪酸外,還有高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纖維素等,便祕患者吃點堅果可幫助消化、排便。不過,開心果熱量高、腰果含有多種過敏原、松子易變質等問題也不能忽略。
她建議民眾,日常飲食應涵蓋不同的堅果類食物,如榛果、杏仁、核桃、腰果,也提醒食用前應注意「質」與「量」的問題。「每天吃一湯匙」就足夠。購買時,要注意包裝是否有清楚的成分及來源標示,堅果拆封後,要妥善保存,以防受潮變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