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防災型都市更新

 |2013.07.15
2908觀看次
字級

內政部長李鴻源日前在台中市的一場演講中,提出「防災型都市更新」的概念。有別於當前以市容整齊為目的、由下而上的都市更新,防災型都更將考慮地震、水災、土石流等災害潛勢分析及生態敏感地區後,由政府主導進行都市更新。這一概念與台灣都市計畫學界所倡議的「緊湊城市」的理念可以相輔相成,也讓類似台北社子島開發爭議的案件,有了一個重新審視的角度。

根據國家地震中心的模擬,李鴻源指稱台北地區只要發生規模六點三左右的地震,將有四千多棟建築物倒塌;為了避開斷層帶或易發生土壤液化的地段,加上氣候變遷的因素,未來國土規畫的藍圖勢必要配合災害潛勢分析進行調整,因此內政部將著手防災型都更的準備。

台灣現有的都更案絕大多數出現在台北市,主要是台北市可供開發的素地難求。為了改善市容及滿足市民提升居住品質的需求,都市更新是一條可行的途徑,尤其在台北市政府對都更容積率的加成並開放容積轉移,極大化開發商的利益下,台北市的都更一度形成熱潮;而為了早日回收資金,所謂的都更卻成獨棟式都更,周邊環境並未因都更而獲得改善,與早年拆除舊屋改建的作法其實沒啥差異,當然也沒有迴避災害潛勢地區的觀念。在人口如此密集的台北都會,要清空一大片災害潛勢區,其難度令人不敢想像。

反而是台北市政府早年進行多個都更案,包括萬華柳鄉社區、大同區《大華晚報》周邊及台北工專北邊等地,都是採街廓式都市更新,公共設施一次到位,才符合都市更新的精神。雖然政府的辦事效率不如民間,但在少了爾虞我詐,也不見黑影幢幢下,當時整合的速度不輸現在民辦的都更案。防災型都更因必須迴避災害潛勢地區,留作綠地、滯洪池或生態補償區,勢必要採行大街廓都更,未來在海平面上升後有被淹沒之虞的社區,甚至都有遷村造鎮的必要。

在極端氣候已成常態的今天,很多國家都採取因應措施,包括國內水利學界常舉例的荷蘭如何「與水共舞」。反觀國內,學術界雖然在國科會、內政部、環保署、農委會等多個部會的委託下,進行各領域的研究,但仍看不到研究成果化為實際因應的行動;縱使屏東縣佳冬、林邊成為水鄉澤國;高雄市甲仙小林村滅村的慘劇仍在眼前,社會依然充斥僥倖心態,台灣缺乏面對災難的韌性令人擔憂。

對於李鴻源「國安危機」的談話,網路上有不少質疑,但從聯合國呼籲各國政府「應把極端氣候視為常態」及李鴻源劍及履及要求營建署盡速研擬對策,讓人感受到這是不能輕忽的重要事件,希望李鴻源這席驚人之語能激起國人的重視。半年多前,台北市和屏東縣在經建會的協助下,終於完成兩本不同態樣的「氣候變遷調適示範計畫」,期待各級政府正視氣候變遷的議題,並落實相關行動。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