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被譽為「最受歡迎的人生導師」班夏哈來台演講,留下身影。圖∕蘇健忠
人生在世多坎坷,「離苦得樂」已成了世人的共識。然而,這在過去僅止於宗教領域追求的課題,現在已成了一門顯學——正向心理學,一種人人可藉由學習而獲得的本事。
上個月,被譽為「最受歡迎的人生導師」班夏哈,首度來台演講「幸福學」,吸引許多民眾前往凝聽。他過去在哈佛大學所教授的「正向心理學」及「領導心理學」成為「哈佛史上最受歡迎的課程」。今天,我們就來認識這位二十一世紀的心靈導師和他的生命體悟。
生命軌跡
從鬱卒者到幸福代言人
班夏哈(Tal Ben-Shahar, 1970-),出生於以色列的特拉維夫區,在以色列的空軍服役後到哈佛大學念哲學和心理學,後來還拿到組織行為學的博士學位。他曾在新加坡待過兩年,擔任一家以色列公司的組織行為專家,並在英國念過一年的教育學。
除了會念書,班夏哈還是運動好手,曾巡迴世界打職業回力球,還打出美國大學校際盃冠軍和以色列國家盃冠軍的佳績。
久病成良醫
儘管小有成就,班夏哈卻表示:自己當時並不快樂。為了找出原因,克服這項難題,他尋求心理學,並遍尋古今中外偉大智者的著作,研讀包括孔子、老子、亞里斯多德、柏拉圖等哲學家的智慧。他說:「這些作品讓我受益匪淺,變得更快樂,接著我就想把心得跟大家分享。」
後來,班夏哈參加了史東博士(Phillip Stone)的正向心理學行動,在拿到博士學位後開設了「正向心理學」課程。
打開知名度
第一次在哈佛授課時,因名不見經傳,選修的學生只有八名,中途,還有兩位退選。不過,第二次,就有四百名學生前來取經,到了第三次,選修人數爆增一倍多,變成八百五十人,授課地點得移往最大的演講廳,其中不乏學生家長、媒體朋友等,讓個性有點靦腆的班夏哈緊張不已。
班夏哈後來又開設了「領導心理學」,也同樣受到青睞,選修人數達五百五十名。許多上過這兩堂課的學生向校方表示:他們的人生因而改變。而這兩堂課也成為哈佛大學名列第一和第三最受歡迎的課程。後來有二○○六和○八年的課程錄像在網路上廣為流傳,大受好評,班夏哈的聲名也跟著遠播。
還是回鄉好
旅居國外十五年的班夏哈後來攜家帶眷回到他的原鄉——以色列。回到家鄉後,他發現以色列變了很多。如今,以色列在許多方面多居於領導的地位。
根據最近的一項蓋洛普調查,以色列在全球民眾幸福有感的國家排名中位居第七,超越美國和英國。班夏哈表示這得歸功於良好的人際關係;在以色列,人民非常重視朋友和家人,將與他們的相處時間列為生活中的第一順位,而這正是人民幸福感的重要來源。
目前,班夏哈在以色列的賀茲利亞大學的跨領域學院(the Interdisciplinary Center, Herzliya)教授相同課程。他發現以色列的學生個個主動積極,落實所學,在理論和實踐之間通行無阻。這讓他在家鄉授課不僅如魚得水,也能感受到貢獻鄉民所獲致的幸福感。
暢銷書作家
除了教書,班夏哈也經常受邀至全球各地組織演講,並提供顧問服務,包括跨國企業、「財星五百大」公司、教育機構和公家單位。主題包括領導、教育、道德倫理、快樂、自尊、目標設定等。他也將自己的智慧結晶著書成冊,與讀者分享,其中的Happier(《更快樂》)和Being Happy,被譯成二十五種語言,成為國際暢銷書。
最近,班夏哈還與人合作,用以色列文寫了兩本童書,描述真實人物用正向心理學的原則克服困境的故事;並與人合創了一個機構,致力於發揚正向心理學。
快樂之道
尋找快樂的泉源
有人說欲望是無底洞,為了追求欲望,橫生了因欲望不滿足而滋生的痛苦。那麼,「斷念」,讓人心處無欲無求的狀態,是否就能得到真正的快樂呢?
快樂和欲望
班夏哈在追求快樂的路途中,也曾以為沒有期許、目標和渴望,就不會落入失望的窠臼裡,這樣就能讓自己快樂。結果,他發現事實不然。「為了得到快樂,應該先找到某些兼具樂趣與意義的目標。」
班夏哈對快樂的定義是:能從生活中體會到樂趣和意義的一種感受。快樂的人,並不會因一時的痛苦情緒而讓幸福的青鳥離自己而去;他們會有難過的時候,不過多半處於愉悅的恆常狀態。即使面對逆境,快樂的人也仍拿出最佳法寶:積極正面的態度,將每個困境、失敗當作自我突破和成長的機會。
成功與快樂
除了打破「快樂和欲望」的迷思,班夏哈也顛覆了一般人對「成功與快樂」的印象。
多數人總認為:成功能帶來幸福,讓人快樂。班夏哈覺得這是倒因為果,應該是:快樂導致成功。原因是,當我們擁有正面情緒時,好事也會跟著來,包括身體更健康、更有生產力、更有創造力、人際關係更好等。而一旦成功,就會變得更快樂,然後再引發更多的成功,成為一種良性的互動循環。因此,班夏哈認為企業如想提高公司生產力和獲利,就應該把員工的快樂當作經營目標,讓員工心悅誠服地樂在工作,這才是成功企業的經營之道。
快樂七撇步
快樂需要學習,班夏哈提供了七道快樂心念,與讀者分享:
1讓自己更人性化。人有七情六欲,正負面情緒,但一般人對負面情緒總是避之唯恐不及。事實上,沒有傷悲和焦慮的人生才是大有問題;唯有敞開自己,接受各種情緒,包括痛苦,才有可能擁抱正面情緒。
2快樂就潛藏在樂趣和意義當中。不管在職場或居家,目標都是要從事能讓個人覺得既重要又有趣的活動。現實生活中如不允許,至少每周也要有這種結合樂趣和意義的幸福時刻,好讓自己一整天、甚至一整周都能福至心靈。
3記住「快樂」仰賴我們的心境,而非我們的身分或銀行存款狀態。我們的身心狀態常取決於我們的價值觀和對事情的態度。看到一杯半滿的水,你是否只注意那未倒滿的部分?對於失敗,你是把它看作一場災難,還是學習的機會?
4化繁為簡。現代人常常忙得不可開交,對各種活動往往來者不拒,影響自己的生活品質。切記:對別人適度地拒絕,其實就是善待自己。
5記住身心合一。身體能動與否,影響我們的心智。規律的運動、足夠的睡眠和健康的飲食習慣,都會讓身心維持最佳狀態。
6隨時表達感激。我們太常將生命中發生的一切視為理所當然。現在就開始學習感謝和品味生命中的美好事物,從人到食物,從自然到一個微笑。
7快樂常源於與所關心的人或關心我們的人多相處。快樂也可能來自坐在你身邊的人。多欣賞他們,好好享受與他們相處的時光。
自我檢測
想快樂
先了解自己
雖說快樂是多數人的追求,但不同的人生態度也會決定自己的快樂高度。以下是班夏哈博士在《更快樂》一書中歸納出的四種基本人生態度。想追求快樂的你,不妨檢視一下自己的人生態度,是離快樂愈來愈遠,還是近在咫尺?
◆享樂主義型:「今朝有酒今朝醉」的認知者;只追求眼前的快樂,罔顧人生的意義和目的。
◆拚命三郎型:「先苦後甘」的認知者;以為只要達到某個目標,快樂就會隨之而來,結果永遠汲汲營營於下個人生目標。
◆飄渺主義型:「快樂操之在別人手裡」的認知者;覺得自己不管做什麼,能為自己謀求快樂的希望渺茫。
◆快樂主義型:「活在當下亦活出未來」的認知者;覺得自己所做的事,不管對現在或未來而言,都是讓人愉悅而有意義的。
什麼工作讓你快樂?
另外,占去現代人生活中絕大部分時間的工作,也攸關你的快樂與否。
班夏哈對於「樂在工作」這件事也提出個人見解,可做為職場工作者參考。他認為一般人的工作型態不出以下三種類別:
◆工作:養家餬口或支付帳單的例行工作。
◆職業:能提供名利、升遷等誘因的工作。
◆天職:工作本身就是最大的目的。
班夏哈認為真正能讓人做得持久,並給人帶來滿足和快樂的是「天職」。既然如此,求職者要如何找到自己的天職呢?班夏哈表示:首先,你要問自己「什麼事讓我覺得有意義?」,接著再問:「什麼事讓我感到快樂?」,最後才是「我的優勢是什麼?」;不過,多數人都是反其道而行,多半從他們在行的或所謂的「專業」入手,以為這樣就能「勝任愉快」,結果他們頂多找到的是一份職業,而非天職。
【名詞解釋】
何謂正向心理學?
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是一門新興的心理學,於一九九八年由賓州大學心理學教授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所創,目的在研究如何快樂、成功而有意義地過活。因此這門學問也可簡稱為「快樂的科學」。
正向心理學的基本前提是:「快樂」一如外國語言和高爾夫球,可透過後天學習。此快速發展的新興領域開啟了「人類追求快樂、過充實而有意義的生活」的一線曙光。
正向心理學首先要回答的問題是:什麼最能讓我們感到快樂?研究結果可能會令人感到驚訝:財富、學歷與青春對快樂的幫助都相當有限;婚姻的影響好壞參半;倒是宗教信仰與親情友誼,才更能讓我們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