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前第一夫人希拉蕊近來動作頻頻,似乎有意問鼎下屆美國總統,不再只是屈居偉大男人「背後」的女人。
圖/法新社
曾任美國第一夫人、國務卿的希拉蕊,最近不僅換了髮型,且頻頻在全美各種團體發表演說、寫書,讓人嗅出了她角逐下屆美國總統大位的意願甚為濃厚。十年前寫出回憶錄《活出歷史》的希拉蕊,過去只能在丈夫柯林頓和總統歐巴馬的麾下問政,難免綁手綁腳。如今,她似乎已準備好大顯身手,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她不只是「活出」別人的歷史,還能「創造出」自己的歷史。
生命軌跡
從富商女到國務卿
希拉蕊‧羅德漢‧柯林頓(Hillary Rodham Clinton, 1947-)生於伊利諾州芝加哥,在家排行老大,有兩個弟弟;父親為生意興隆的布店老闆。儘管出身商人之家,希拉蕊卻沒有銅臭味,反倒從小就知書達禮,這得歸因於她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
希拉蕊的父母都很重視教育,只是各有所好。她的父親緊盯孩子的生活學習,要他們養成做家事的好習慣;母親則較重視小孩的人格養成,希望他們多讀書、頭好壯壯、少看電視等。不過,雙親都把他們訓練成堅強的孩子,以免被生命的挫折打倒。
比如,有一回,小希拉蕊因受欺負而哭哭啼啼跑回家,她的母親擔心她從此懦弱成性,便要她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站起。幾分鐘後,希拉蕊帶著勝利的笑容回來,她以「行動」證明自己並非弱者。
除此之外,希拉蕊的母親還要他們正視自己的獨特性,有自己的想法,別墨守成規,這種教育在上個世紀保守的五、六○年代,堪稱前衛。由此可見,希拉蕊凡事自有主見的作風其來有自。
政治啟蒙
家庭,除了提供希拉蕊人格啟蒙教育,也是她民主教育的操練所。她家的餐桌上常圍繞政治和運動議題高談闊論,尤其她雙親各有不同的政治信仰,其父是保守的共和黨員,而且堅持己意,毫不退讓,其母是民主黨的支持者,多半會包容不同意見。這讓希拉蕊從小意識到「不能因為你和他人意見不同,就認定對方是壞人;再者,若你堅持自己想法是對的,最好要有為自己辯護的準備」。
在民主政治的耳濡目染下,希拉蕊從小就是學校和社團的活躍分子,就讀衛斯理女子學院時還擔任學生主席。高中時,她加入共和黨的青年組織,還為共和黨候選人助選。然而,金恩博士(Martin Luther King)在芝加哥的一場動人演說,讓她歸入民主黨陣營。
婚姻影響
一九七三年,希拉蕊以優異的成績自耶魯法學院畢業,之後繼續深造,選修兒童保健課程。念書期間,她認識比爾‧柯林頓(Bill Clinton),在後者強烈追求攻勢下與之結為連理;婚後,成為身兼律師的職業婦女。儘管如此,希拉蕊還是妻以夫貴;她以丈夫的政治仕途馬首是瞻,甚至放棄原本對不冠夫姓的堅持,從希拉蕊‧羅德漢變成希拉蕊‧柯林頓。
丈夫柯林頓在一九七八年以三十二歲的年紀當上阿肯色州州長後,希拉蕊以州長第一夫人之姿,夫唱婦隨地涉足政治,將她的主力放在家庭和兒童事務上。
更上層樓
當了十二年的州長夫人後,希拉蕊更上層樓,又當了八年的總統夫人;於任期中,因促成通過美國國家兒童健保計畫和領養與安全家庭法案,並建議柯林頓邀請歐布萊特擔任首位女國務卿等,而被公認為美國史上最有實權的第一夫人。
柯林頓總統卸任後,累積了多年政治實務經驗的希拉蕊,不再隱居幕後,她走向台前,正式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她搬遷到紐約,參選紐約州聯邦參議員,且連選連任。
接下來,希拉蕊一股作氣地往總統大位進發,她參加民主黨黨內總統提名,無奈因民主黨特殊的比例分配制度,敗給另一位候選人代表歐巴馬。
後來,希拉蕊獲歐巴馬延攬入閣,擔任國務卿一職,於二○○九年初走馬上任,成為美國史上第一位擔任國務卿的前第一夫人。
行事作風
理性堅強 認真務實
一生近半世紀投身政治事務的希拉蕊,人生看似一帆風順,卻是歷經各種磨難,最大的、也最令她難堪的莫過於一九九八年的柳文斯基緋聞案。
當時,柯林頓與他的白宮助理柳文斯基偷情,結果東窗事發,被媒體大肆報導,弄得滿城風雨。
面對枕邊人背叛
在緋聞案發生前,希拉蕊與柯林頓這一對政壇鴛鴦,總因近似的政治理念,彼此琴瑟和鳴,完美配搭,羨煞不少人。但性醜聞爆發後,柯林頓的形象一時之間大挫,希拉蕊更成為全世界最不幸的人。身為女人,她如何相信自己推心置腹的枕邊人會當著全世界的面背叛她;作為女權主義者,她的動見觀瞻備受矚目,面對丈夫投下的婚姻震撼彈,她要如何收場?
在回憶錄中,希拉蕊表示自己當時是「心碎又憤怒」,但在深思後,她選擇維繫婚姻,因為領悟到「兩人相愛數十年,生下一女,經歷父母亡故,都得擔起照顧家人之責,共有一群一輩子的至交,加上信仰相同,一心想為國家盡心盡力,難道愛情不能隨這些交集而益發茁壯嗎?此外,沒有人比比爾更了解我,更能讓我開懷大笑……」。
面對女人最大的痛苦——外遇,希拉蕊表現出堅強理性;她沒有示弱,但也沒像小時候那樣給外遇對象一拳,而是學習南非前總統曼德拉面對悲憤時的氣度:選擇原諒。
英雄無用武之地
希拉蕊後來藉由專注現實生活,漸漸走出婚姻風暴的陰霾。她的政治生涯也正平步青雲,直到二○○八年的黨內初選在高呼聲中再度受挫。後來歐巴馬雖然賞給她一個看似風光的國務卿大位,但希拉蕊卻無用武之地,不僅如此,還嘗盡苦頭。
原來,國務卿的地位也有它的時機點。當美國國力強盛,統籌外交和國際事務的國務卿自然是位高權重,只差沒能呼風喚雨。但如今美國經濟衰退,國力和威望已大不如前,當政者已是捉襟見肘,當務之急是內政,而非外交。國務卿之職到了希拉蕊手裡,已是一個「武功廢去大半」的工作。
除了時機不對,主子也不對。歐巴馬不是一個可跟別人分享權力之人,他獨攬國家大權,包括外交決策權。希拉蕊想在亞太問題上有所表現,卻發現白宮不讓她插手,更讓她氣憤的是,她還因而痛失了一名大將——赫爾布魯克(Richard Holbrooke)。專門處理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問題的赫氏因屢遭白宮國安團隊的刁難,大動肝火,最後竟抑鬱以終。
衣帶漸寬終不悔
儘管總統不支持,希拉蕊還是全力以赴拚外交。她在國務卿四年任內訪問過一一二個國家,參加一千七百場會議,吃了五百七十頓的飛機餐。在她的奔走之下,外交上還是有所突破,包括解凍了美國和緬甸關係,促成翁山蘇姬訪美等。
不過,希拉蕊也因此賠上了健康。吃不盡的應酬飯,讓她身材走樣,還遭丈夫的奚落,說她變成「大隻佬,該運動減肥了」。而馬不停蹄的行程讓她有陣子為求方便整理,只能束個馬尾,以邋遢而顯老的形象示人。更糟的是,卸任前的一個月還因積勞成疾病倒了,且病情不輕;出院後參加兩場為「美國駐利比亞大使在利國班加西港遇害」事件而召開的聽證會時,即便表明願意為整起事件負責,但仍慘遭共和黨大將蘭德‧保羅(Rand Paul)砲轟「如果我是總統的話,就把妳炒魷魚了」。
所幸,希拉蕊一開始就表明她只想做一任。聽證會後的一星期,任期屆滿,她「解甲歸田」,暫別政治舞台。
參選信號
向總統之路叩門?
儘管擔任國務卿時吃力不討好,希拉蕊的努力和表現卻有目共睹,曾連續九年當選美國最受景仰的女性。如今卸任的希拉蕊,夾著仍在的超高人氣和影響力,被視為下屆最有潛力的民主黨總統候選人代表。
目前,已有支持者籌組名為「為希拉蕊作準備」的超級後援會,準備將他們的偶像推向總統大位。而希拉蕊雖然尚未表態參選,但她的一些動作已讓人嗅出蛛絲馬跡。
發表女權演說
卸任後的希拉蕊個把月後就復出,陸續發表了一場場關於女權的演說。比如,她於四月五日出席世界女性高峰會,發表了一場激情的演說,表明女權和女性平等在美國仍是未盡事宜。後來,她在加拿大多倫多舉行的「獨特的生活與經驗」婦女大會上表示:「想在有生之年看到美國出現一位女總統。」六月下旬,她公開聲稱:「美國如能選出第一位女總統,意義將非比尋常,是對男性、婦女和兒童發出正確的歷史信號」,而她肯定會投票支持一位正確的女性當總統。
至於自己是否就是那位「正確的女性」,希拉蕊讓支持者用行動表態;她所到之處,已有後援會在場外為她加油打氣,提高她的聲勢。
換髮型博好感
從政多年的希拉蕊換過無數髮型,每一次換造型都是一種心境的轉換,也成為外界揣摩她未來動向的指標。
三月底,她剪了一個新髮型,將披肩長髮剪到齊肩,《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陶德(Maureen Dowd)就評論:這是希拉蕊有意競選二○一六年總統的明確信號。本月八日,希拉蕊出席「希拉蕊‧柯林頓兒童圖書館」的開幕式;席上,她穿了一身藍紫色套裝,頂了一頭更短、更有層次的髮型,幹練中不失親和力。
英美媒體認為這代表她要為下屆美國總統大選展現幹練的形象。是否真是如此,且讓大家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