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癌症持續三十一年為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其中,肺癌又是男女死亡人數最多的頭號殺手。肺癌近九成為「非小細胞」肺癌,在EGFR基因之外,近年更發現全新致癌基因ALK(間變性淋巴瘤激),使非小細胞肺癌個人化標靶治療邁入新里程碑。
台北榮總胸腔腫瘤科主任蔡俊明指出,在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上,早期可進行手術治療,然而非小細胞肺癌初期症狀並不明顯,約三分之二患者發現時已晚期,目前晚期多採取標靶治療,病患應先進行基因檢測是否有特定的致癌基因存在,才可使標靶藥物發揮最好的治療成效。
蔡俊明表示,ALK基因錯位宛如體內作怪的「惡客」,導致癌細胞腫瘤增生及轉移。建議患者,應同時進行EGFR和ALK基因檢測,制定標靶個人化治療策略,打擊惡客基因,有效控制病情。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內科部主任施金元指出,一般肺癌患者平均年齡約六十六歲,ALK基因錯位患者平均年齡只有五十二歲,建議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應盡早進行基因檢測,了解是否為ALK基因陽性患者,才能及早掌握有效的治療方式。
衛生署已核准最新非小細胞肺癌標靶藥物,用於治療ALK陽性局部晚期或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不過,這種藥物「截剋瘤」(Xalkori)一個月的藥費高達二十三萬元,一年就要兩百多萬元,經濟負擔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