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國拋家的
緬甸民主鬥士
翁山蘇姬
圖/美聯社
二十一世紀「女力」抬頭。如果說南韓出了一位「以國為家」的女性領袖,緬甸也有一位「為國拋家」的女英豪,她就是民主鬥士翁山蘇姬。
隨著緬甸政治日趨民主,翁山蘇姬的影響力也漸顯。日前,她出席世界經濟論壇時,正式表態有意參選下屆的緬甸總統。今天,我們就來認識這位列居《時代》雜誌十年來百大影響人物榜首的民運領袖和其人生故事。
生命軌跡
將軍女的從政之路
翁山蘇姬(1945-)生於緬甸仰光,在家排行老二,有一兄、一弟。父親為赫赫有名的翁山將軍,曾為緬甸的獨立與英國談判;母親曾為印度大使。出身政治世家的她,一生似乎注定難逃政治宿命。
成長經歷
政治涉及權力運作,稍不留意,就會讓人粉身碎骨,家破人亡。不幸的是,翁山蘇姬在兩歲時,就因其父遭政敵暗殺,嘗到政治苦果,其不凡的戲劇化人生序幕也就此開啟。
幾年後,翁山蘇姬再度嘗到失去親人的痛苦;她的小弟、也是她最要好的玩伴慘遭溺斃。十五歲時,她隨出任印度大使的母親前往印度,在那裡完成中學教育,之後她在英國牛津大學聖休學院拿到學士學位,主修哲學、政治和經濟。
畢業後,翁山蘇姬與家族朋友住在紐約,任職於聯合國的預算部門,因工作之故須經常寫信給當時西方知名的西藏學者邁克‧阿里斯(Michael Aris )。俗話說,「千里姻緣一線牽」,就在兩人「魚雁往返」之際,姻緣就此注定。婚後,翁山蘇姬與夫婿育有二子亞歷山大和金‧阿里斯,落腳於英國,並在倫敦大學的亞非學院完成博士課程。
臨危受命
婚後的翁山蘇姬,曾度過一段平凡卻幸福的日子,但人事無常,命運之神有時就躲在角落,突然衝出,讓人撞個滿懷,措手不及。
一九八八年,翁山蘇姬接獲其母中風病危的通知,於是匆匆告別丈夫和兩個兒子,返鄉盡子女照顧之責,但她萬萬沒想到這一去,她的人生就此不同。
時值緬甸民眾發起反抗軍政權、爭取民主的示威運動,舉國瀰漫恐怖氣氛,兩百多條生命因慘遭軍警殘酷鎮壓而消失。身為人民愛戴的「緬甸之父」翁山將軍之女,翁山蘇姬回國時機不偏不倚,正好恭逢其盛。受到各方人士推舉,翁山蘇姬於是挺身而出,以非暴力的方式領導緬甸的民主運動。
一九八八年八月二十六日,翁山蘇姬發表了生平第一場關鍵政治演說,令人印象深刻,也正式開啟自己的政治生涯。稍後,她組建了全國民主聯盟(簡稱民盟),並擔任主席和總書記。
漫長軟禁
民盟勢力日益壯大,成為緬甸最大的反對黨。一九八九年七月,軍政府以煽動罪名將翁山蘇姬軟禁,並以驅逐出境作為交換自由的條件,但翁山蘇姬拒絕了。
一九九○年,軍政府在國際壓力下舉行大選。結果出爐,翁山蘇姬領導的民盟獲勝,她理應成為緬甸總理,但軍政府拒絕交出政權,聲稱民盟為非法組織,而繼續軟禁翁山蘇姬,自此斷斷續續長達二十一年。
期間,翁山蘇姬的民主運動已受國際關注和肯定,而獲頒多項獎章,最大殊榮莫過於一九九一年頒發的諾貝爾和平獎。因於軟禁期間,翁山蘇姬無法親去授獎,由兒子代領並發表了「在緬甸追求民主,是作為一名世界平等和自由的公民,過充實、有意義生活的必要抗爭」的感言,並將一百三十萬美元的獎金交付信託,作為緬甸人民的健康與教育基金。
儘管處於軟禁中,翁山蘇姬仍利用各種管道發聲,如一九九四年十月,她寄了一篇論文到菲律賓召開的「文化與經濟發展關係」國際研討會上,駁斥「經濟先於民主」的觀點,而在亞太地區引發迴響。
自從軟禁後,翁山蘇姬與英國家人分隔兩地,忍受別離之苦。一九九七年,其夫罹患癌症,緬甸政府以無法協助照顧之由,拒發赴緬簽證,反倒敦促翁山蘇姬出境探訪。翁山蘇姬擔心此為軍政府的伎倆,讓她再也無法返抵國門。最後,她選擇留下,放棄了見丈夫最後一面的機會。
重返政壇
在國際社會對緬甸政府不斷的施壓下,翁山蘇姬終於在二○一○年十一月獲釋,恢復了自由之身,得以繼續為緬甸的民主政治效力。
二○一二年四月一日的國會補選投票,翁山蘇姬領導的民盟獲得壓倒性的勝利,拿下補選的多數席位;翁山蘇姬本人也成功當選緬甸國會議員。
之後,她以國會議員身分展開多國外交,出訪並接見各國元首,包括美國總統歐巴馬,為其國家未來的民主政治和經濟發展爭取國際支持。
國命難違
緬甸女的生命呼召
人類的歷史究竟是必然,還是偶然?而身處其境的個人命運又如何?如果翁山蘇姬當初不回緬甸照顧其母,她的人生故事會不會就此改寫?
遙憶當年歸鄉夢
翁山蘇姬的日本友人大津紀子在她獲釋後,欣喜之餘,也記述了一段與翁山蘇姬的過往,其中除了揭示蘇姬年輕時的樸實形象外,也讓人發現其政治生涯早已埋下伏筆。
大津紀子和翁山蘇姬兩家結識於一九七五年的英國,後來成為莫逆之交。十年後,蘇姬因學術研究,帶著幼子金到訪已回日本定居的紀子一家。就在這時,翁山蘇姬的歸鄉夢浮出檯面。
當時,逢農曆新年除夕,紀子先帶翁山蘇姬母子走訪鄰近寺廟,參加傳統的日本撞鐘儀式,第二天蘇姬表示想去參觀附近的緬甸佛寺。當他們如願走進佛寺時,蘇姬久久不語,本來省吃儉用的她,當下捐了日幣五千元(約一千五百台幣)的功德款,並對著面露法喜笑容的佛像雙手合十,頂禮膜拜,以緬甸語喃喃念誦。「剎那間,蘇姬身為緬甸子民的面容展露無遺。」紀子說,當下她也覺得蘇姬終究是該回到屬於她的地方安身立命。
兩年後,蘇姬果然踏上歸鄉之途,兩位好友再也沒機會碰面,儘管紀子還是會和夫婿去探訪蘇姬在英國的家人。
民主在望學治國
如今,翁山蘇姬已完成階段性任務,緬甸的民主政治已具雛型;她身為緬甸最大反對黨的領袖,往權力中心移動的步履也漸穩。不過,她近來的政務表現屢遭質疑,甚至引發民眾不滿。
比方說,她日前參加建軍節閱兵典禮時,表現出「軍民一家親」,讓人質疑她是否被招安;在處理族群衝突時,並未積極主持公道;處理銅礦廠汙染事件,卻做出不符合民意的決定等等。但政治事務本就是千頭萬緒,從來就不是簡單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作為一個領導者,應該站在國家的高度處理一切事宜,而不能為了一小撮人的利益,而犧牲絕大多數人的權益。
而今,翁山蘇姬在處理任何問題時,也的確總唯「國家利益」是問,或許一時解決不了百姓的燃眉之急,而顯得有些眼高手低,但驟下評論也未顯公道,何況沒有人是天生好手,總要歷經一些學習的過程。日前,翁山蘇姬已表態未來會競選總統,以利政策推展。不管未來發展如何,翁山蘇姬都已步其父後塵,用行動回應作為「緬甸之女」的生命呼召了。
家願難從
英國母的割捨煎熬
當翁山蘇姬回鄉照顧其母,並承繼其父留下的政治遺產,做一個稱職的好女兒時,卻無法做個好母親,並得忍受怠忽母職所加諸的深沉罪惡感,且坐視分離焦慮在其子身上所產生的不良影響。
親難捨 情未了
翁山蘇姬離開英國家人時,兩個兒子還未成年,尚需母愛滋養。她的夫婿邁克頓時成了單親。儘管翁山蘇姬的巨幅肖像就掛在房間,她接獲呼喚回鄉電話時所看的書也原封不動地放在床頭,彷彿她未曾離開,但一切只是欲蓋彌彰,反而更加劇她並不在的事實。
翁山蘇姬的小兒子金當時才小五,他不解為何不能跟母親在一起;他不時在放學後試著打電話到緬甸,求母親回家,有時運氣不好,電話還會被當局切掉;於是,經常以淚洗面。
自翁山蘇姬回鄉遭軟禁後,她失去行動自由,而緬甸當局常常拒發簽證給她家人前來探訪,讓他們聚少離多。在邁克過世前,漫長十年間他們才見過五次面,連牛郎織女都稱不上。
如今,兩個兒子已長大成人,但其生命都因這段刻骨銘心的生離之苦而改變。大兒子亞歷山大皈依佛門,過著苦行僧的生活;小兒子金曾染上酒癮,後雖結婚生子,卻以分居並喪失孩子的監護權收場。
目前,翁山蘇姬已與小兒子團聚,重拾母職。而金也彷彿迷失的羔羊,很高興迷途知返,重回母親的懷抱。
愛別離 怨憎會
曾有記者問翁山蘇姬為何總把宗教掛在嘴上,她表示:「因為政治是關於人的,我不能將人和他的精神價值分開。」事實上,宗教信仰在其人生中扮演重要角色。
軟禁期間,翁山蘇姬雖身處孤寂,卻也因而有更多的時間深思佛教義理,並從生活周遭審視和驗證。其中,她發現人生之苦中的「愛別離」、「怨憎會」讓她感觸最深。她想到許多被迫離開家園,落腳在他國的子民,他們往往忍受著與親人分離的痛苦,不受歡迎地在陌生國度討生活,而將「如果苦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就應該盡量在世俗活動中減輕它們」的心念,視為她為民主和人權奮鬥的最大動力。
而對照翁山蘇姬走過的人生,不也一直在「愛別離」、「怨憎會」中徘徊、打轉,備嘗艱辛?當她不禁要問「佛陀在他自己的生活中經歷了什麼,以致他要特別點出這兩種苦」時,她自己的人生彷彿就是一面明鏡,映照出所有出凡入聖之人必經的人生苦諦。而在世人眼中,翁山蘇姬所經歷的離別之苦早已轉化、昇華為其為人所景仰、稱許的大公無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