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馬英九日前登上國人自製的「雲豹」八輪甲車,但令人遺憾的是,媒體報導評論多集中於三軍統帥是否穿防彈衣與防彈頭盔,或是否漆上城鎮迷彩等枝微末節,鮮少從長遠宏觀的角度探討雲豹甲車量產服役的意義與影響,實在可惜。
雲豹八輪甲車是從一九九○年代初期研製的CM-31六輪甲車改良,相較一九九七年亮相的CM-31原型車,雲豹甲車製造工藝與車內空間規畫、管線配置都有進步,力求切合使用者導向前提。
主導研發生產的陸軍兵整中心、國防部軍備局和中科院等研發生產暨測評驗收單位,以及參與零附件研發、生產、採購的中下游衛星廠商,整合人力、物力、財力、時間、專業知識等資源,就是巨大的工程。
雲豹八輪甲車整體設計是以適合台灣地形和道路、聚落的地面防衛作戰需求為前提,台灣西部擁有四通八達的快速道路網,使輪型甲車有較大發揮空間。
訓練駕駛與保修人員方面,輪型甲車和民用載重車差別不大,可節省作業和人員支出。盱衡他國研製履帶或輪型戰甲車的例子,底盤改良彈性大,可衍生多種特殊用途載具,充分發揮附加價值,落實武器系統自主研發生產,而整體後勤補修保養在地化,也有助延壽與性能升級,更避免人才流失。
形成上中下游產業分工體系,帶動民間產業技術升級,為國內製造業帶來更多工作機會與內需產值,讓國防預算和軍事投資「取之於民,用之於民」才是真正的全民國防。
文進勇(北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