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見面,高姐就告訴我,她前些時候跟先生吵了一架。高姐說,她先生問她:「妳妹夫死了沒?」讓她一聽就很生氣,忍不住就跟他吵了起來。
「你為什麼不問人家現在怎麼樣?或是最近如何?劈頭就問人家死了沒,換了別人這樣問你,你聽了會舒服嗎?」高姐說她當時這樣質問先生,偏偏他怎麼也不承認自己說錯了話,還大剌剌地表示:「我才不會這樣就不舒服呢,只有小心眼的人才會在乎!」
明明自己用了不該說的字句,還死不肯認錯。高姐說,她就是因為先生這樣的態度,才生氣跟他吵的。
說完,她又想起另一個故事:「我另一個朋友也遇過同樣的事;她每次去一個從小認識的朋友家,對方媽媽因為跟她婆婆認識但又不常見面,總會一見到她就問:『妳婆婆死了嗎?』讓她每次都覺得很不愉快。」
後來,有一次對方的媽媽再問了同樣的話,她終於忍不住回了一句:「伯母,您跟我婆婆差不多年紀,您都還沒走,我婆婆哪敢先死啊?」從此,那位伯母再也不問她同樣的話了。
說完這個故事,高姐感嘆道,其實他先生是個好人,那個婆婆人也不錯,只是講話都很難聽,一點也沒顧慮到聽的人的感受。
講完這個觀點,高姐還告訴我,在某些鄉下地方確實有很多人是這樣講話的,而且大家都習慣了,不以為意,但別人聽起來可就覺得刺耳了。
七十多歲的她又舉例告訴我,像她公公,社經地位都很不錯,對幾個媳婦也都很客氣,但可能是在原生家庭有樣學樣,對自己的妻子非常不禮貌,經常對她爆粗口。
有一回,她先生不知什麼事,竟然也對她說粗話。高姐說,當時她十分生氣,發了婚後的第一場脾氣,把她先生嚇了一大跳。不過自此以後,她先生就再也不曾在家裡說過粗話了。
「我父親從來不說任何髒話,遇到別人口吐三字經,他都會立刻抗議。我先生書讀得也不少,還會用英日語跟人交談,竟然會對我說這種話,我當然要生氣囉!」高姐說著也笑了。
「所以妳平常不發脾氣,偶爾發一次還挺有用的哦?」我跟高姐開玩笑,她也忍不住笑道:「是啊,該發脾氣的時候還是要發,但常發就沒用了。」
(本專欄每周二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