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文瑜(功文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經常會因為生活步調過於緊湊,而對於孩子「緩慢」的動作產生不耐煩的情緒,在時間壓力的催促下,很容易對孩子大發脾氣。不過,發完脾氣後,你會發現,之後須花更多時間去完成原先要做的事,因為必須另外撥出時間去安撫孩子哭鬧不休的情緒。
我有一個朋友,她是個全職媽媽,前陣子她心有所感地發現,很多事情真的需要花時間和孩子溝通並說明原因,這樣才能減少和孩子摩擦的機會。朋友舉了一個真實例子,她說:「我的孩子現在一歲八個月,正是活潑好動的年紀,他對任何東西、任何事情都非常好奇,也很感興趣。我們住的房子是透天厝,所以每當我要上樓時,都必須帶著孩子一起去,以免他一個人在樓下誤動了危險的物品。不過,當孩子正在玩某項玩具而被我要求立刻上樓時,他總是滿臉不願意。但為了快速完成許多家事,我只好直接把小孩抱上樓,孩子被我強行抱離,十分生氣,在我懷中又哭又鬧。我心想,如果孩子每天都因為這些小事而哭鬧,那真的會影響我們母子間的情緒和感情。於是,我改變做法,在上樓前,我會先告訴孩子:『我現在要上樓洗衣服了,請你先暫停一下,跟我一起上樓,等一下再玩。』當我講完這句話時,孩子並沒有立刻停止玩的動作,我靜靜等了一分鐘,孩子突然停止了動作,愉快地跟著我一起上樓。
那時我突然領悟到:原來,多給孩子一些思考及做決定的時間,就能有個圓滿的結果。事後我獨自回想這件事,深深體認到自己之前完全沒有設身處地去思考孩子的需要及處境,如果是我自己,當我專心在做一件事情而被要求立刻停止時,心裡會有什麼感受?
如果真的必須立刻停止,我是不是也需要有思考和做決定的時間?答案當然是肯定的。」
還有一次朋友帶著孩子和鄰居家同齡的孩子一起到公園玩,兩個孩子在公園裡玩得十分開心。不過,在接近中午時分,準備回家時,朋友的孩子因為捨不得和鄰居家的孩子分開而傷心地哭了起來。這次朋友設身處地去思考孩子的心情和處境,然候對他說:「我知道你還想跟紫彤玩,但現在已經中午了,她要回家吃飯,我們也必須回家吃飯。我們和紫彤約定這個星期六再來這裡玩,好嗎?」孩子聽了,雖然沒有立刻點頭,不過,情緒已經明顯變好,在離開時,還會舉起雙手和鄰居孩子說再見。
有些父母在與孩子相處時,經常會認為「他只是個孩子」,所以原先應該花時間去說明或溝通的事情,都因為這個認知而一一省略了。然而,每個孩子都有一個理解的靈魂,當大人把他當成另一個小大人看待時,你會發現,孩子不只變得更懂事乖巧,言行舉止和做事方法也和父母如出一轍!因為,那是孩子與生俱來的模仿本能!
心情小語:當父母要請孩子暫時離開遊戲現場時,除了清楚說明原因外,若能再給孩子一些思考及做決定的時間,會讓孩子更樂於配合及聽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