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起源於印度,是塔婆的略稱,源自於巴利語的thupa;另據此字的梵文Stupa,則稱窣堵波。窣堵波本義墳塚,在印度,屬於紀念性建築,是收藏聖者舍利的墳塚,即舍利塔。
佛教造塔之起源,可遠溯至佛陀時代,據《十誦律》記載,須達長者曾求取佛陀之髮與爪,起塔供養。
佛陀入滅後,由香姓婆羅門將佛舍利分予波婆國、迦毗羅衛國等八國,各自奉歸造窣堵波供養。據《雜阿含經》等記載,佛陀入滅後約二百年,孔雀王朝的阿育王(二六九~二三二 BCE在位)篤信佛法,且發掘八王所建佛塔之佛骨舍利,分置於八萬四千寶函之中,立八萬四千佛塔。
自此造塔不再局限於建造墳塚,更表達了佛弟子對佛陀的崇仰和懷念,故《長阿含經》稱:「於四衢道起立塔廟,表剎懸繒,使諸行人皆見佛塔,思慕如來法王道化。」除了舍利塔、紀念塔,另有佛教徒為積累功德和求福佑而建造的奉獻塔。
除了佛,有修為有德望者,佛教徒亦可為其立塔紀念,故《長阿含經》云:「天下有四種人,應得起塔,香花繒蓋伎樂供養。何等為四?一者如來應得起塔,二者辟支佛,三者聲聞人,四者轉輪王。」
塔之所在,就是佛陀教化的所在,也是正法常住的體現。塔的建築藝術伴隨著佛教傳入中亞、中國、朝鮮、日本、南亞和東南亞等地,其形制更隨著各地文化傳統的同化而變異,異彩紛呈。
常見佛塔造型歸類大致有十一種之多:窣堵波式塔、金剛寶座塔、亭閣式塔、樓閣式塔、密檐式塔、喇嘛塔、過街塔、傣式塔、花塔、多寶塔、高棉式佛塔。今天先介紹窣堵波式塔。
窣堵波式塔發源於印度,基本形制是在圓形或方形的台基之上,建覆形塔身。覆頂部砌一方形平頭(harmika),又稱寶匣,寶匣中央立一剎杆,杆上安三重傘蓋。
桑奇一號塔
譯名為Sanchi Stupa 1,又稱桑奇大塔。位於印度中央邦波帕爾(Bhopal, Madhya Pradesh)東北約四十公里的桑奇遺址丘頂,為印度早期佛塔的典型,其窣堵波形制奠定後人興建佛塔的基礎,影響世界的佛教建築文化,是遺址中最著名之建築。
此塔是阿育王時期,為供奉佛陀舍利而建,初僅為大塔中心的覆形塔身,體積僅及現存大小之一半。巽伽王朝(約一八七~七五BCE)於塔身外砌石,並於頂上增建一方形平頭及三層傘蓋,底部構築台基、階梯和欄楯。薩塔瓦哈納王朝(Satavahana,約二○○BCE~二五○) 於欄楯四方依次陸續建造南、北、東、西四座塔門。
十三世紀後荒廢,一八一八年被重新發現,之後進行挖掘及修葺工程。一九八九年隨桑奇遺址整體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
該塔為窣堵波式,內填泥土,外舖磚石,並塗灰泥。高約一六‧五公尺,直徑三六‧六公尺。台基圓形,上建覆形塔身,塔身頂部砌一方形平頭圍欄,平頭中央立一傘柱,柱上安三重傘蓋。塔身素樸,無任何雕飾。
台基上有石砌欄楯圍護塔身,南面兩側設階梯可供登臨,欄楯與塔身之間形成信徒繞塔禮佛的步道。台基底部周圍亦有一圓形石砌欄楯,與台基之間形成第二重步道,欄楯的東、南、西、北四個入口設塔門;欄楯平素無飾,塔門飾大量精美的雕刻。
四座塔門均為砂石所築,高約十公尺,由三道中間微拱的橫梁和兩根方形立柱以插榫法構成,梁、柱布滿浮雕、高浮雕與圓雕。
浮雕題材主要是本生故事和佛傳故事,圖中不立佛身相,只用菩提樹、法輪、金剛座、佛足等圖案象徵佛陀。故事不一定按照情節順序呈現,有些題材重複出現,推測浮雕是信徒捐獻,並自選題材。
高浮雕或圓雕的構件,基本上左右對稱,主要題材有法輪、三寶標、護法神、藥叉、藥叉女、大象、獅子、公牛、駿馬、帶翼獅子等,內容豐富。
《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由星雲大師總監修,佛光山宗委會策畫,分類彙編各門類藝術及藝術家,按建築、石窟、雕塑、繪畫、書法、篆刻、工藝和佛教美術人物,總成八大類計二十卷冊。
助印服務電話:(07)6561921轉1441~1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