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日前公布今年全球競爭力評比,台灣從去年的第七名大幅滑落至第十一名,而且四大評比指標「經濟表現」、「政府效能」、「企業效能」、「基礎建設」等均倒退,在國內經濟成長不如預期之際,這項競爭力成績單引發朝野一片檢討之聲。
今年是洛桑管理學院推出競爭力評比二十五周年,該機構特別回顧二十五年來各國的競爭力消長,二十五年來唯一屹立不搖的是美國,一九九七年時高居第一,今年又重回冠軍寶座。二十五年來競爭力排名進步超過五名的有台灣、瑞士、韓國、中國、德國、以色列等九個經濟體;也有些國家競爭力大幅衰退超過五名,包括阿根廷、巴西、法國、希臘、愛爾蘭、葡萄牙、西班牙、英國、義大利和荷蘭等十一個國家。
提升國家競爭力是政府施政重要目標之一,每年洛桑管理學院與世界經濟論壇(WEF)分別在五月與九月公布世界競爭力評比,向來受到政府的重視。其中,IMD評比六十國,WEF高達一百四十四國。由於兩大機構採用的評比指標與項目不盡相同,評比的結果差異非常大,因此對這些訊息的解讀非常重要。
比較兩份評比,今年台灣在IMD評比中滑落至第十一名,去年九月在WEF評比中,連續三年居第十三名。再看競爭對手韓國,在IMD排名第二十二,在WEF排名第十九,似乎落後台灣許多,但在許多產業發展上,韓國是超越台灣。
在WEF評比中,芬蘭排名全球第三,是競爭力的模範生;但這次在IMD評比中掉至第二十名,甚至落後爆發金融危機的愛爾蘭,這項結果頗令人意外。
此外,日本安倍經濟學尚未發酵前,WEF評定日本排名第十,但今年公布的IMD評比中,卻排名第二十四,落後台灣、韓國和愛爾蘭,也令人難以理解。
這次台灣在IMD的評比成績,有四個細項排名表現突出。首先,台灣高科技出口占製造業出口比重非常高,排名全球第一;不過,實務上,這項成績對於台灣的出口恐怕負面因素大於正面,因為出口太過集中在高科技產業的結果,使得台灣面對國際景氣變動時,受到的衝擊特別嚴重。
在財政方面,台灣進步三名,讓財政部鬆了一口氣。但事實上,我們政府債務餘額不斷攀升,逼近法定舉債上限,政府舉債空間大受影響,這項指標排名提升是因為歐洲國家深陷債務漩渦,並非台灣財政情勢真的有改善。
在這次評比中令央行難以接受的是物價滑落二十名;去年台灣的物價表現尚稱平穩,排名不應該掉這麼多,原因是因歐洲國家通貨緊縮,影響台灣排名。這項結果凸顯IMD評比仍存有盲點。
經過不斷的修正與調整,IMD與WEF的競爭力評比提供各國執政者一個相當好的參考指標。但是因統計與調查方法的限制,使得評比結果與現實情勢存在有些差距。當競爭力排名退步時,執政者應思考改進的方向;即使排名大躍進,也不必太高興,這些評比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