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四年底,距離劉兆漢教授接掌中央大學已逾四載,他以「中大第一」為題向大一學生作了一場精彩的演說,勾勒出中大在台復校以來,在教研及校務管理上的諸多成就,語含懇切的期待;稍後,他為《中大八十年》校慶特刊撰寫〈整合、深化與擴散--對於未來的展望〉,明確提出「發展特色,邁向國際一流大學」的願景,具體把「整體大環境的研究」視為學校的發展特色,而且要「打破科際界限,整合不同領域」。兆漢校長這兩篇大作,今已成中大校史的重要文獻。
二○○二年,我接受台北《文訊》雜誌的委託專訪兆漢校長。他提到,作為一個重點研究型大學,必須「創造知識」,並且「培養有能力創造新知識的人才」;他更進一步指出專業以外的「人文素質」之重要,期盼中大能夠「營造人文和科技對話的氣氛」,「重建中大的人文傳統」,「重新帶動屬於中大的文藝復興」。
兆漢校長特具宏觀的史識,熟悉中央大學從晚清三江、兩江師範學堂以降的沿革;也有面對當代的豪情,清楚了解進入一九九○年代的中央大學所面臨的諸多挑戰。作為一位開放校園的校長,他有其卓越的專業素養,卻能超越學科界限;他有明確的教育理念與辦學目標,堅持原則,卻又能夠多方協調,化阻力為助力。
兩岸三地在二十世紀有不少傑出的大學校長,在現代高校教育與學術發展上做出卓越的貢獻,兆漢校長不遑多讓;他有幸能有長達十二年的任期,擘畫並且推動校務;而中大又何其有幸,有他這樣一位能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的領航者,讓十二年間的中大展現飛躍之姿。
豈只十二年,從一九八二年協助中大建立「特高頻雷達」起就與中大結了不解之緣,二○○三年任滿後仍然留在學校,教書、研究,協助學校執行「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且擔任清華、交大、中央、陽明四校合組的台灣聯合大學系統總校長。
兆漢校長的專業在太空科學、電波傳播、通訊遙測,長年致力於環境變遷與永續發展的整體性跨學科研究,學術聲望崇隆。一九九八年當選第三十二屆中央研究院院士;上個月,他應中研院新院長翁啟惠之邀出任副院長,主管與國內大學及國際學界之合作。
中大人事動態通告上註明他已辭教授職,中壢雙連坡上,今後想來很難再見他踽踽行於松影搖晃中的身姿。我想,我會永遠想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