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人.人文心 曾志朗:做人首先要正直 周慧珠 |2013.05.19 語音朗讀 2743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這些人,這些事,這些理念,沒有行動方案和投身參與,哪行?——曾志朗圖/天下文化˙遠流大崎村的部分已經規畫好地圖囉和動線,每個人也做了自己作品的預想圖。(本報資料室)攝於2010.5月5日「簡吉與日據台灣農民」特展成果。(本報資料室) 文/周慧珠 圖/天下文化˙遠流 這些人,這些事,這些理念,沒有行動方案和投身參與,哪行?——曾志朗 具備豐富人文情懷的科學人曾志朗先生,一向忙個不停:前往中南美洲推動閱讀的簡報檔,到蘭嶼參觀社區營造、到四川痲瘋村念書給學童聽……目前,他更投入促成另一件有趣的事,就是結合大眾電腦和台大與屏東科技大學,研發「香檳茸」,希望以科學結合農業與學界,一同實踐「農民希望工程」、改善農民生活。這也是他認為科學應該發揮的價值。 曾志朗積極進行推展科學的普世價值,並認為,科學普世原則的另一大意涵,則是要使人人都能享受最前沿的科學知識,故一心希望把科學對世間事帶來的理解告訴大家。 但是,他更提醒,莫忘自然界的呼喚,身為人,「正直」的涵養,猶在科學之上。他深切的提醒,許多學生或年輕人的行為,當下可能覺得這樣才不會不後悔,但是,任性為之,將來很可能得嘗受意想不到的後果。 曾志朗一向積極提倡閱讀,為何?並不只是自己喜好閱讀,而是親身體驗,如果養成閱讀習慣,一生不寂寞;只要拿起好書,就多少有所受用。尤其,人老了還喜歡看書,更是一生不寂寞,因為可以發現,自己做不到的,另有別人卻做到了,而且,也可能會有很多人幫你完成夢想,這是何等喜悅的事。 知識 科學 人 知識經濟與知識利益 曾志朗關切的說,傳統文化中,有一些重要的機智,那是對人的要求,不亢不卑不迎不拒。今日回過頭看,那個時代所擁有,而現在已經潛藏的對於「正直」的堅持;雖然已成為「隱形的以往價值殘留」,今日都被稀釋了,但卻是很重要的;如何能再次濃郁芬芳,那就需要有典範人物的出現。 民間有很多被遺忘的「平凡事」,例如,「名聲」是一件事,但落實理念更重要。 就如目前在我們的農業領域裡,有簡吉的後代成功的以高科技結合農業,催生香檳茸。 另外,屏東科技大學研發改造巴西高地的巴西磨菇,並協助村民,應用車庫種出媲美法國松露的巴西蘑菇,這些屏東科技大學認證過的「科技農夫」,不經過中間商,發展植物工廠的農作生產模式,一天花兩三個小時管理,一個月收入三萬元左右,可以過著鄉村簡樸的日子,生活之餘,甚至設計素食食譜,拿回世界獎項。 台南藝術大學的大崎村改造,社區總體設計,就是簡吉精神的現代化……這些讓我們看見「簡吉精神」。曾志朗說,「簡吉」不是時代的過去式,而是隨時代一直在轉換。 科學的普世原則 科學讓人類達到許多目標,尤其是:了解世界每一種現象,促進世界福祉。 曾志朗說:「年齡漸長,如果還有Dream,得依賴科技幫忙趕上;數位落差等於經濟生活的落差,甚至是生命的落差,這是科學家要做的事。」他認為,生活,是每個層面都要關照;如古代的版畫有了蛀蟲破壞,有些人為美觀而加以修復,殊不知那些蛀孔,正是判斷版畫是來自哪地方的依據。 科學家追尋的問題,都與生命息息相關,追求真善美,發展推論都要有一定程序。每個人都有一顆心,看到不公平就想要協助彌補,這就是「普世」;因此曾志朗強調,「科學的普世原則」正是「從理念到行動」。 他以阿里為例,二十五年前,拳王阿里到過曾志朗的實驗室。在讓阿里做了一系列的認知測驗後,曾志朗發現,阿里在簡單認知作業上跟一般人並沒有差距,但是如果測驗中出現阿里熟悉的人型暗示,阿里的反應就比一般人快得太多。做完實驗之後,阿里說:「優秀運動員有的是隱含性的關鍵知識,輸贏不在快與猛,重要的是把關鍵知識內化為直覺的反應 。」也就是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專業知識的用功是必須的。 不負少年頭 曾志朗深切的說,時下流行的「低頭族」,製造了「失掉人的感覺」的另外一種文明。提起經常有人問科學家:「每天待在實驗室不回家,幹嘛?」他的回答是:「我在思索以前說過,現在在做,對將來的影響又將如何?」 曾志朗表示,現代年輕人有熱情,但是少了參與;因此,在教育上要讓他們知道為什麼要參與,例如反越戰,不只是口頭,還要參與。參與議題,並不一定要上街頭,而是問自己:「你會不會思考?」甚至有了身體力行的經驗;所以參與是美德,也是力量。 「目前很多人的『執行』,都是某一瞬間留下的記憶。」曾志朗想告訴年輕孩子,不要在科學、科普,甚至自然上,把自己拋棄。 科學、知識、社會文化,讓我們在與人互動時,發現如何思考自己的未來,或許不一定能掌控,但一定會改變自己。 世界變了!有人說科技的高度發展,使世界變暖(物理面)、變平(經濟面),那當然是個很好的比喻,但曾志朗認為更重要的是,世界變「小」了!在個人認知的層面上,世界的歷史和地理一「觸」可及(網路),而個人生命的過去和現在也很容易在網上的搜尋引擎中被聯結。這樣的邏輯推論只有一個結論:凡走過的,必在未來留下痕跡! 在那環球八日行的途中,在飛機上因為時差無法成眠時,曾志朗會把即將出書的文稿拿出來。再讀一次,就好像把當年經歷的人物、事件、理想、行動所引起的回憶,又過濾了幾次。對過去、現在和將來的聯結,深有感觸。我們總愛把歷史比喻為長河,但河水不可能回溯,而歷史所記載的,大多數是「過去的回憶對未來所造成的影響」。以這樣的觀點來檢視「現在的我」,浮現出未來圖像中之我的生命,無一不是「過去的我」所留下的痕跡。 教育和閱讀能力 科學普世的關鍵,當然是教育和閱讀能力的培養,所以科學家就必須走進最窮苦的地區,去幫忙建立閱讀的平台。曾志朗以台灣認知神經科學實驗室的代表,應邀參加美國AIH號召學者專家開了一個高階會議,目的在討論如何以「身心健康來自優良閱讀習慣」的理念,到南美洲和加勒比海群島的窮困地區,去提升當地的閱讀素養、科學素養和資訊科技素養。 這個會議,與會者經過兩天的討論,規畫出許多以科研為基礎的行動方案,曾志朗提出「閱讀銀行」的保險概念,希望能減少世界上凹凹凸凸的落差!他說: 「我跑過世界很多角落,心裡很清楚,要到窮困地區提倡閱讀和提升科技素養,其實是很難的。」 從這個觀點去衡量學生受教的機會,世界是「平」的嗎?當然不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體系,是搭建在高科技的高階平台上,對生活在世界上大多數角落的人們而言,那只是個望之如雲霓的幻想世界,遙不可及。 很明顯的,數位落差就等於經濟落差,而經濟落差就等於生活落差,而生活落差就等於生命落差。「有」的國家,人民平均壽命八十歲以上,而「沒有」的國家,人民平均壽命只有四十五歲不到!這世界哪裡是「平」的? 但是,撫平世間,正是我們每個人的任務。 曾志朗小檔案 熱愛運動、看電影、讀小說。四年級生,但保有赤子之心。一頭白髮,但身手敏捷。現職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特聘講座教授。 學經歷和身分眾多,但最喜歡的角色是科學家。在美期間,開創了漢語文神經語言學的研究領域,也是研究記憶、閱讀歷程和注意力形成與分配的知名認知科學家。1990年回台,致力推展台灣認知神經科學的基礎研究,先後在中正大學成立認知科學研究中心和籌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並整合各種與腦科學研究相關的儀器與跨校合作平台。 2000和2008年兩度出任公職,為教育、科學和文化效力,將其視為科學家的社會責任。歷經台灣兩次政黨輪替,也兩次見證了輪替後的政府運作。曾任教育部長、行政院政務委員、政務委員兼文建會主委。部長任內,提出閱讀、生命教育、資訊教育、創造力教育等四項政策,其中閱讀和創造力被稱為十年來影響深遠的教育政策;對高等教育和科學發展熱情莫名,尤重高教競爭力和科學文化的提升。 1992年開始寫科普小品,在《聯合報》繽紛版的「科學向前看」,以充滿新奇的想像力引介科學知識,獨創「科學生活化」的寫作風格。十年後於《科學人》雜誌的「科學人觀點」,以突破框架的跳躍思考,寫識寫智,寫景寫意,寫人寫情,樹立「科學故事化」的書寫情調,曾獲金鼎獎最佳專欄寫作獎。2010年於「教育廣播電台」製播「人人都是科學人」,再獲金鐘獎教育文化節目共同主持人獎。 從基礎研究、學術行政、公職服務到科普推廣,他說,這些年來推動的每一件工作,想要傳達的是:台灣不但要有大學,更要有大學文化;不但要有科學家,更要有科學文化。 前一篇文章 我閱讀--體諒對方 這才是愛! 下一篇文章 【閱讀線上】《傲慢與偏見》英國老師最愛 熱門新聞 01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2退休之後2025.05.0103紐約佛教聯合會浴佛 佛光人共襄盛舉2025.04.3004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05世界密碼日 守護數位資產2025.05.0106【創作花園】居家環境大作戰2025.04.3007【人間氣象】 致青春未遂2025.05.02088 方法有效 對治胃食道逆流2025.05.0309歐洲佛教聯盟會議 維也納佛光山召開2025.05.0210助緬重建 佛光山、佛光會、星洲基金會再捐物資 2025.05.03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兒童˙少年Young&Youth】 千川入江河 波瀾周回2014春天讀詩節——詩情畫意讀臺灣系列【書展回眸】 簡體館 文史藝術16000冊展售巨流河浩浩蕩蕩【逛書街】 史傳德書店 進駐精品服飾店 作者其他文章愛書人手札 道藝交參 畫禪一如 ──林谷芳《諸相非相:畫禪二》慧開法師:生死自在愛書人手札 古調新彈 歌猶好千川入江河 波瀾周回和平飲食 素食覺知同理心對萬物文.學.傳.燈 《現代文學》到《聯合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