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日前宣布,開放大陸專科畢業生來台就讀二技學士班,因今年首度試辦,除招生範圍限制閩、粵兩省的十八所專校畢業生,且報名時間僅限五月八、九、十日三天;因此雖然招生名額近千人,但已有參與招生的學校表示不樂觀,認為恐怕只能招到二、三百名大陸學生。
招不到學生固然令學校感到沮喪,但招到別有居心的學生,恐怕會讓社會更加不安。以本次開放大陸專科生來台就學的簡章所顯示,核准招生的七十三所科技大學中,有十五所公立大學將招收二百九十八名陸生,每校平均約二十人,五十八所私校有六百五十七個名額,這些學校中有些科系長年招不滿學生,也就是連本地學生都不願就讀的學校或科系,憑什麼吸引大陸學生離鄉背井來台就讀?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各國政府莫不想方設法吸收外國的優秀學生,除了可以促進交流、增進彼此的了解之外,最重要的是優秀學生不但可以提升校園的研究水準、強化國家的競爭力,學成之後若能就業,更能豐富當地的文化、提升產業水準,進而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自然資源豐富的美國所以能夠維持長久的富強,就是大量吸引各國精英所創造出來的結果;而缺乏自然資源的新加坡,更是典型「楚材晉用」的成功案例。
台灣有很多優秀的大學,如台大的中國問題研究、成大的機電、材料等領域,早就排名在全球前三十名以內,只要我們的社會以更開放的心態迎接國際學生,用宏觀的視野來爭取海外的精英學生;不要動輒計較外籍生占了名校多少名額,使用多少社會資源?相信台灣的大學不論對全世界或亞洲地區是有吸引力的,尤其是有不少大學已開設全英語教學的課程,更可減少非華語背景的留學生在學習時的語言障礙。
教育部應該以開大門、走大路的方式向全世界的精英學生招手,除了效法星、港的作法,擴大招收外籍學生外,甚至也歡迎國際著名學府來台設立分校,吸收中國、東南亞、中亞、東歐、中南美洲等區域的優秀學生,來台求學、作研究,甚至畢業後能在台就業,將所學貢獻給台灣社會。
教育部開放大陸專科畢業生來台就學的政策,令人擔心來台學生中精英的比例太低。從中國大陸教育主管機關為維持大學水準,限制各大學招收專科插班生不得超出百分之五的規定,就可以看出他們也認為自己專科生的普遍水準還不夠,台灣卻搶進這一塊,除了讓部分該退場的大學苟延殘喘一段時間外,實在看不出這些人會對各大學的研究水準有何貢獻?反而讓人擔心像日本部分野雞大學般,學生完成註冊,取得合法居留的資格後就不見人影,散布全國各地打工,侵蝕國人的就業機會。
雖然來台就讀二技的中國專科畢業生不得在台打工,但從政府處理逃逸外勞的成果,可以想見「不得打工」的規定很難被遵守,與其引進會減損國人就業機會的專科生,建議教育部,把資源投注在真正的精英上,以豐厚的獎學金吸引包括大陸在內的外國精英來台灣求學、作研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