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什麼,像什麼,施明煌種小麥時落腮蓄鬍,摘大豆時則光頭以明志。資料提供/自然主義
資料提供/自然主義
「喜願共合國」創辦人施明煌,江湖人稱他「施總兼」,頂著黑色大目鏡、看起來幾分土匪,種小麥時落腮蓄鬍,摘大豆時則光頭以明志,造型端看今年收成決定,算是「種什麼像什麼」。
自十四年前辭去外銷工廠副總,施明煌開始與一群身心受限的弟兄,做出簡單真實的「喜願麵包」,發展出友善小麥契作,始料未及的,「喜願聯結車」進化為「喜願火車」,正以高鐵的速度往前駛去,不斷嘗試與農業理想接軌,用行動做出改變。
原在彰化生產低壓自動控制燈具的機電公司擔任高階主管,施明煌面對外銷成本的壓力,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以自動化機械降低用工需求,不禁常自問:人的價值就該如此輕易被機器取代嗎?他踏入麵包世界,立志「要把資源放在需要的所在,而非賺錢的地方。」
剛開始,施明煌仰仗自己多年的管理經驗,左手持續著原來的科技工作,右手學習烘焙技術製程,沒料才過了三個月就發現情況不對了,前三個月營業額竟只有七萬元,經營相當慘澹。
落入了無底深淵的施明煌,突然意識到,最大投資的是「人」,不是設備產能,「人」是最大的資產,卻也是最大的變數。像是對自我過往既定思考的終結,他決定向老闆遞出辭呈,再把賓士賣掉換現金,他告訴自己:「唯有放低身段『撩落去』,才能顛覆、解構所有過去在企業界學到的知識。」
換個腦袋,作法也就會跟著改變,「工作該去適應人,而非人去適應工作」,
施明煌發現夥伴面對愈單純的工作,愈能發揮能力,甚至超越一般水準。如果能將生產流程重新拆解,讓一個師傅只做一件事,瞭解每一個人的特質,再放到適當的位置,即便程序變得繁多,一旦作業能步上軌道,生產管理就會變得相當有效率。
施明煌分享過去經驗說,「標準化既可以讓工作者上手,也讓麵包可以自己說話,」因為麵包的閃失會說明一切,工作夥伴一旦連出錯、亂掰理由的機會都沒有,「麵包不會騙人,只有人會騙人」也成為如今經營上軌道的喜願麵包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