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林明德
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執筆人:林明德
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文化資產是指具有歷史、文化、藝術與科學等價值的資源,包括有形與無形兩個層面。它不僅為各國所珍惜,更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重要職責。在此一觀念的影響下,「世界遺產」的登錄工作成為趨勢。二○○二年,文化部為使國人保存觀念能與國際同步,揭示「台灣世界潛力點」的構想,並成立「世界遺產推動委員會」,陸續徵詢國內外專家及函請縣市政府與文史工作室提報。
歷經十年,通過多次會議,終於在二○一二年依據世界遺產協會的十項審查標準,決議台灣世界遺產潛力點共有淡水紅毛城及其周遭歷史建築群、桃園台地陂塘、排灣及魯凱石板屋聚落、玉山國家公園、金門戰地文化、澎湖石滬群等十八處。其中有屬於文化遺產或自然遺產。不過,令人遺憾古城鹿港缺席了,只因沒被提報。
三月底,我突然接到一位彰化仕紳的電話,想借重我共同推動古城鹿港為世界遺產潛力點。四月初,在彰師大一場晤談後,決定籌設委員會,成員包括鹿港仕紳、文化人及跨黨派的政治人物。
鹿港,早期稱為馬芝遴社,是平埔族巴布薩人居住地,因原野有大量鹿群棲息,故名「鹿仔港」。其開發始自明鄭時期,清雍正元年(一七二三)已成為中部最大港口。當初移民大多屬漳、泉,而以泉州居多。
雍正九年(一七三一),鹿港正式開放為島內貿易港,商業逐漸繁榮;乾隆四十九年(一七八四),鹿港與泉州蚶江對渡,直到道光末年,約半個世紀,萬商雲集,曲藝並奏,儼然是經濟文化重鎮。由於濁水溪支流多次氾濫,港口泥沙淤積而一蹶不振;一九三七年,中日戰爭爆發後,鹿港從絢爛趨於平淡,成為一座歷史古城。
三百年來,鹿港由於濃厚的保守性,成就人文底蘊豐厚的符碼,宛如文化的活化石,以傳統的精華在現代社會閃爍光芒。
這個符碼內涵多樣元素,包括:族群、語言、宗教、傳統建築、傳統表演藝術、傳統手工藝與飲食文化,質言之,鹿港先民大多來自泉州,世代相傳由原鄉轉化的鹿港腔,成為在地鹿港人,其語彙之豐富,層面之多元,可說是閩南文化圈的寶藏;宗教上鹿港集儒、釋、道與若干民間信仰於一地,堪稱神仙之城;表演藝術上則有南管、北管與高甲戲,目前南管仍與廟會結合,如龍山寺藻井戲台御前清音,既娛神也娛人,成為全台唯一僅有的表演空間;傳統工藝的範疇包括編織、雕刻、陶瓷、金工及其他,因為早期泉州、福州、潮州的藝師來鹿港定居,他們以看家本領展現精湛的技藝,發展出千彙萬端的民俗藝術,成就獨樹一幟的「鹿港工藝」,長期以來獲頒民族藝師、薪傳獎與民族工藝獎者,不計其數。
所以說,鹿港是閩南文化的活化石,也是台灣文化的瑰寶。我們認為鹿港符合世界遺產登錄標準第二項:「展現了人類價值的重要轉折,不論是世界上某個文化區塊,還是橫跨一個時代的建築、工藝、藝術,以及城市規畫發展。」近年來,我們親睹台北保安宮七年修復古蹟的典範,讓祂贏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二○○三年亞太文化資產保存獎」;總部設在法國的「世界最美麗海灣組織」,主席Galip Gur一行三天體驗澎湖海洋風情,深受感動,並於二○一二年十一月通過台灣澎湖海灣正式成為會員。
我們呼籲有心人士,繼續為老城鹿港挖掘族群人文,整合民俗藝術,共同爭取「潛力點」,邁向「世界遺產」,盡一分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