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百年筆陣 文化資產 讓城市變得偉大

執筆人:林明德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2016.11.04
1466觀看次
字級
執筆人:林明德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執筆人:林明德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台北市是一座傳統、現代並陳的大都會,涵藏多元珍貴的文化資產,堪稱得天獨厚。三百多年前,台北盆地是平埔族凱達格蘭人的活動場域。清康熙、乾隆時期,漳、泉兩地移民來台墾拓,形成許多聚落,如艋舺(萬華)、大龍峒(大同)、八芝蘭(士林)、錫口(松山)、梘尾(景美)等。十九世紀中葉後,台北在全台經濟上漸漸扮演重要角色。一八七五年,清廷在台北設府,並於艋舺、大稻埕的繁榮市街興建台北府城。

一九二○年,日本政府正式設置台北市,擴大轄區,並加速城市的現代化。一九四九年,國府來台,台北成為臨時首都,一九六七年,改制為院轄市,重新規畫為十二行政區。台北市族群複雜,包括閩、粵、後住民與新住民,開發過程呈點線面,由老聚落逐漸擴散,形成大都會,人口超過兩百七十餘萬人,其人文底蘊更是豐饒多元。

我與台北結緣於一九六○年代,當時的台北,繁華不失純樸,重慶南路長長的書街,到處是逛書店的愛書人。我在這裡就學、立業、成家,奮鬥了四十多年。一九八○年代,我加入基金會,透過多次的民俗藝術踏查,逐漸深入十二行政區的人文世界,也建構了一張張多采多姿的文化地圖。

一九九五年,基金會接受民政局委託,進行「台北市文化資產民俗部門之調查」,分飲食文化、敬祖信仰與休閒遊樂三個面向,由李豐楙、洪惟助.吳騰達,與我負責。這也是首次台北市政府對文化資產的正視,希望藉由調查,嘗試民俗與現代社會的對話。

一九九九年,台北市文化局規畫「傳統藝術及民俗文化資源調查研究」,委託基金會進行田野調查。這項計畫包括兩類,即:一、民俗文化,二、傳統藝術。前者涵蓋生命禮儀、歲時節令與寺廟文化;後者概括表演藝術與工藝美術。針對生命禮儀、歲時節令,我們實際調查、訪談,作成紀錄,並探討相關的儀式與意義,為現代社會留存先民的生活面影;台北市寺廟三百零七座,儒、釋、道、天主、基督與民間宗教兼有,我們特別登錄寺廟、廟會活動、蒐集籤詩,以窺信仰文化的奧秘;至於表演藝術,包括器樂、歌謠、說唱、雜技、國術、舞蹈、偶戲、大戲及其他;而工藝美術則有編織、雕塑、陶瓷、金工及其他。

二○○五年,基金會接受台北市社會教育館委託,策畫「老工藝在台北」的展示,我們邀集了五大類十八人,作品百餘件,例如:粘碧華融匯傳統、現代元素的織繡,風情款款;詹鏐淼的皮塑顯像,件件匠心獨運;林再興施作全台二百餘座廟宇,其交趾陶形象更是活靈活現;百年老店郭合記士林刀,慢工出細活,令人佩服;上海師傅傳人許榮一,裁縫旗袍半世紀,擅長東方婉約風格與簡易服飾美學;林玉珠的花燈,盞盞展現巧思;林信雄的童玩,豐富多變;郭昭鑫的原味蠟染與圖騰傳奇,精采絕倫,讓人歎為觀止。

其實,台北市擁有的有形、無形文化資產,堪稱全台第一。在古蹟類,有國定古蹟十三項,直轄市定古蹟一百四十五項,總計一百五十八項;傳統表演藝術,包括偶戲、歌仔戲、客家戲劇團、京劇團、崑劇團,總計八十餘團;加上薈萃台北的美食,八大菜系,雅俗並存,大館小館四千多家。這些數據足以說明台北是人文底蘊豐厚的都會了。問題是相較於台南市、嘉義市長期對文化資源的調查研究與亮麗表現,台北市似乎顯得不夠積極,還有改善的空間。

我們認為,珍貴的文化資產可以讓一座城市變得更為偉大;台北市文化政策可以多元並行,但絕不能忽略民俗藝術這個重要環節。當「在地化」的思考蔚為趨勢,這是值得正視的議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