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林明德
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執筆人:林明德
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我與彰化結緣於一九七○年代。當時基金會創辦人許常惠教授為彰化進行多項田調、活動計畫,我也隨著多次進出,漸漸跡近當地民俗藝術。一九九六年,我到彰師大服務,在教學研究之餘,踏查二十六個鄉鎮市,深入其底蘊,亦繳交若干成果。我愈來愈相信,彰化涵藏的人文,既多元且豐富。
二○○七年,在因緣俱足下,我們正式啟動彰化學,提出一個文化工程大夢想,同時向民間企業家勸募,以作為彰化學叢書出版的基金。編委會擬訂系列子題,包括:宗教、歷史、地理、社會、民俗、傳統建築、傳統表演藝術、工藝美術、民間文學、古典文學以及現代文學…等。預計十年出版六十冊。
在套書陸續推出過程,我親自逐冊校勘,深入新書世界,往往為作者的論述與發現,驚歎不已,例如:翁鬧《有港口的街市》、《鹿港意樓—慶昌行家族史研究》、《台灣童謠園丁—施福珍囝仔歌研究》、《台灣畫家梁奕焚》…彷彿是一次次靈魂在傑作中冒險。
二○○八年,施文炳詩文集出版,黨魁曾永義院士特別為他心目中「老哥」寫了推薦序〈俠士通儒文炳先〉,稱讚文炳先的通儒學養,欣賞他為人行事與為文化打拚的俠士氣概。文炳先創作生涯半世紀,這是他的第一本書。那年十月底,我帶著新書專程到鹿港拜會文炳先,他謙虛地說:「承蒙副校長看得起,出版拙著,真是愧不敢當呀!」我們聊鹿港傳奇、談當前社會現象…,他話鋒一轉,指著桌上老式電腦說:「我七十歲開始學打電腦,軟體儲存不少作品…。」我趁機向他邀約第二本書。
幾天後,我在彰師大收到文炳先的一封限時信,他感念詩文集的出版,「秀才人情紙一張」,將前書中堂一組裱褙裝框,聊表謝意,要我毋嫌粗陋、笑納以作紀念。對聯為甲骨文集句:
雪後春山白,
天高秋月明。
中堂為行書,乃文炳先的七絕〈秋興〉:
無邊秋趣勝陶家,絕好東籬一片霞。
欲為人間存正色,焚香淨几寫黃花。
二○一四年三月七日,我驚聞文炳先往生(一九三一~二○一四),二十四日親自弔唁,當場徵求他家人的同意,積極整理先生遺作。我的編輯理念是以圖、文展現文炳先的書寫全貌,與精采的生命風景,包括:增補詩作一六五首、增補文存三十九篇,以及書畫一百二十二幅,全書約三十二萬字。其詩文內容包括民俗、歷史、政治、時事、山水詩與民間文學,至於吟詠鹿港詩作三十二首,更充分流露強烈的鹿港意識與性情懷抱。
經過一年多的蒐集、整理,我多次細讀文炳先的生命史,由衷敬佩他多面向的藝文造詣,堪稱古城的典範。所以,特別為他的第二本詩文集命名為《鹿港才子施文炳》。
文炳先是位自學成功的傳統文人,卻深具現代知識分子的新觀念。
他守護鹿港關心台灣,傳承文化弘揚詩教重視民俗詮釋人文資源,而且身體力行,繳交亮麗的成績。晚年依然心繫家事國事天下事,慷慨表述,書寫不輟,以詩文為時代作見證。他有幅墨寶:「今生無悔」,端莊隸書,表現朗暢的態度,正如他所說的:「處事唯誠無怨悔,窮通成敗總由天。」(秋日書懷二之二)這是他對人生的答案,豁達無執,如清風穆然,又如慧日朗然,與「人生過後唯存悔」的格局,自是大異其趣。
為了重現文炳先作品全貌,我特別將《台灣末代傳統文人》與《鹿港才子施文炳》合為一套,書名《今生無悔-施文炳全集》,以肯定他不朽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