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示這件墨跡,是乾隆皇帝以行書寫的「龍跳天門,虎臥鳳閣」八個字,題記於《行穰帖》卷軸之隔水上,盛讚王羲之書法。
「龍跳天門,虎臥鳳閣」怎麼與書法有關呢?按教育部《國語辭典》的解釋:「比喻筆勢的縱橫飄逸。語本南朝梁‧武帝‧書評:『王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原來,這句話是出自於南朝梁武帝,他在《古今書人優劣評》記述:「王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故歷代寶之。」
如果只單純的說:「王羲之書,字勢雄逸」就太平淡了,吸引不了人,用比喻的方式來說,會有想像的空間;通常奧祕的事理,用比喻能使人明白易懂。但,梁武帝用「龍跳天門,虎臥鳳闕(閣)」形容王羲之書法,這麼說反而令人更疑惑了!
北宋書法名家米芾就對此很不理解,他怨咎的說著:「歷觀前賢論書,徵引迂遠,比況奇巧,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是何等語?或遣詞求工,去法愈遠,無益學者。」米芾覺得梁武帝說得太模糊,對學習書法無益。
「龍跳天門,虎臥鳳闕」此語,蕭衍並不是原創者。原作者是袁昂,他在《古今書評》論蕭思話的行書,評記:「蕭思話走墨連綿,字勢屈強,若龍跳天門,虎臥鳳闕。」袁昂以走墨連綿比喻龍跳天門,以字勢屈強猶如虎臥鳳闕,來形容書法的筆勢,原句雖是貫連的隱喻,但蕭思話的字並無貴氣。
王羲之書有貴氣,梁武帝用「龍跳天門,虎臥鳳闕」比喻其字勢雄逸,從此奠定了王羲之書法至高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