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紛擾,人心迷惘,常起於心念執著。或為塵勞愛欲之染;或因權力利益之爭,以致災禍及身、煩苦繫心。例如:當前政局紛亂,因素錯綜,一則起於貪權逐利(不論在朝或在野);再則出於不知進退(進而不知止;退而不知時;俗謂上台靠機會,下台看智慧),權力強求、職位眷戀,都是心念未開,無法勘破的執著。
六祖壇經云:「自心無礙,常以智慧,觀照自性,不造諸惡,雖修眾善,心不執著。」即使「雖修眾善」,都還要「心不執著」,何況許多人心念不善,惡惡相循,不僅執著,甚至硬拗,「外慚清議,內疚神明」,終歸徒勞。壇經又云:「一切眾生,自蔽光明,貪愛塵境,外緣內擾,甘受驅馳酘酘」,當然煩惱不斷。若能內外不迷,「一念心開」,終究「如天常開,日月常明,為浮雲蓋覆,上明下暗,忽遇風吹雲散,上下俱明,萬象皆現。」袪除雲遮塵蔽,明心見性。
如何而能「一念心開」,關鍵在於「一念」轉動:有些人常有「捨我其誰?」的使命感,慨夫以天下為己任的自我承擔心理,名利塵事難以割捨放下。反之,若心念轉動,體悟世事沒有所謂「非誰不可」的絕對性,嘗試挪出位置,創造更大的位置,可以給自己一個出路,也給別人一個承接的空間和機會。從組織的發展與永續性來看,政治上的權位、公私部門的主管、非營利組織的幹部酘酘不都是「挪出位子,創造了別人和自己更大、更多的位置嗎?」此「一念心開」,再也沒有什麼「非我不可」的執著,反而是豁然開朗了。
同樣地,與權力放不下相類似,情愛物慾(如好好色,如愛美物)之難捨,也是生命中的羈絆,日常生活中,不是不該擁有,而是「想要的常比需要的多」,造成更多煩惱。所謂「得一而復求二,死而後已」。許多美滿的家庭,在豐衣足食之後,追求更多的情感,導致家庭變化;在富裕享樂之後,刺激更多的慾望,因此,富有的定義,不是財富的增加;而是慾望的減低,這也是「一念心開」的澹然澄然。
明代呂坤《呻吟語》卷二談修身,「財、色、名、位,此四字,考人品之大節也」,我身原無貧富、貴賤、得失、榮辱字,這些都「如春風秋月,自去自來,與心全不牽掛,我只是個我」,如此一念心開,勘破有無,何來罣礙?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