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高雄訊】今年四月起,高雄長庚醫院復建大樓九樓每周一上午即傳出陣陣歌聲,歌聲來自「瑞智學堂」音樂班的失智病友,他們演唱時也許沒跟上節拍,但個個樂在其中,有家屬發現,這些被歲月「偷」走記憶的親人,隱約多了一些生活上的希望。
根據統計,台灣失智人口到今年底約有十九萬人口,每一百人就有四個失智,對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高雄市聰動成長協會今年起與高雄長庚醫院合作,推出「瑞智學堂」音樂班,招收十名輕度失智病友,由音樂治療師李蕙如進行團體治療。
聰動協會祕書李麗娟指出,「瑞智學堂」有藝術治療、懷舊治療、運動、認知訓練等班,這期以音樂治療為主,未來還可能開設園藝班,每期十堂課,主要協助失智病友延緩惡化,評估確有需求的病友就能參加,出席率超過課程的三分之二,就退回五百元保證金,相當於免費參加。
這期參加音樂班的失智病友,少數認知功能看似不錯,但剛講完話就忘得差不多;有人則語言理解及表達出現明顯障礙,不過上課時,〈雨夜花〉等一首首懷舊老歌,似又勾起他們往日的記憶。而玩起彩虹鐘時,個個更化成彩色的音階認真合奏。
「唱歌比單純讀念,對記憶力更有幫助。」李蕙如說,歌曲帶唱能刺激認知,節奏有助於神經控制,並刺激小腦的基底核。而「旋律」可刺激左腦,「合弦」刺激右腦迴。除聽覺上的刺激,經由肢體律動、演奏等方式也讓管記憶的海馬迴、管情緒的杏仁核都受刺激,並讓大家在互動中重拾社交能力。李麗娟指出,曾有家屬分享,病友上完課回家,比較有反應,有些對下一堂課會很期待,「瑞智學堂似為他們燃起一點點生活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