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再興是王道士偶然發現藏經室後的傳奇,揭開的不僅是中華文化積澱的成就,更成為後世考證學研究的基地。
所謂的敦煌學,泛指在其文學、詞學、戲曲、變文、說唱,考證以及社會宗教上的表現,其再衍生與發展,真是一發不可收拾,中外文化均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並再次驗證中華文化雄厚的人文精神,與民間信仰行為與實踐的力量。
有關敦煌之學,對中國與文化發展的重要,如雷震耳,然吾卻未能埋首用心、深入理解與研讀,雖業師黃永武曾編著「敦煌寶藏」八十餘巨冊,將敦煌大部分的資料聚集一處,但我所窺見的知識,僅屬於孩兒附倡階段,說來實在汗顏。
而今面對莫高窟的巨大文化寶藏,更是看得目瞪口呆。佛教的繪畫藝術,因信仰者以虔誠而精緻描繪作為供養的對象,千餘年的藝術品因此得以保存,更受到文化學者的青睞。
各窯洞中,大都以唐代的佛教藝術與文化為中心,足可印證中國美術史之發展,對於史實生活呈現說明其社會發展與相應價值觀,有種民族性格認同及生活品味傳承的通力。
我一直希望有機會看看古文學在這裡被保護的情況,希望了解歷史真相並在其過程中有驚喜的發現,或許美感在人生的需要部分,就是在這種陌生中取得真切的情感,可惜時間匆促未能如願。
莫高窟之為世人所景仰,不只在佛經造像的保有,也是人情傳承千餘年的隱密呈現,或許更給予二十一世紀的人類,有了重新信仰、思考的機會。它不僅開啟了敦煌學文化,作為文化探究的資源,它更是人生哲學所要面對的歷史公案。
已在周圍植樹、造林的莫高窟,在眾多經典佛像之中,是完善保存程度超越其他省分、也是最具藝術性呈現的道場,甘肅的文化寶庫,將恆為世人瞻仰的對象。
詩曰:古人鑿窟為供養,佛理哲思豈空留。人生百歲文化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