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菜包
農業時期利用自家種的穀米和蔬菜蘿蔔來做成粿粄,除了自己食用又可宴請賓客;早期做菜包或米食都必須自己磨米,現在在賣場都可買到糯米粉,雖然口感會有點差異,但很方便。日常做點應景米食宴請客人,不但能賓主盡歡,也能享受一下DIY的樂趣!
材料A:(內餡)
蘿蔔1800克(約3台斤)、乾香菇15克、豆干120克、豆皮50克。(份量約15個)
材料B:(菜包皮)
糯米粉600克、細地瓜粉60克、月桃花葉片數片、地瓜250克
調味料:
鹽適量、醬油少許、胡椒粉適量、冰糖1小匙、橄欖油2大匙
作法:
A(內餡)
1. 蘿蔔去皮刨絲,入鍋加少許鹽煮熟,放入脫水網將水分壓乾;香菇泡軟切細絲,豆干和豆皮切絲備用。
2. 熱油鍋將香菇、豆干、豆皮依序入鍋炒香,加入調味料拌炒後,將脫水過的蘿蔔絲加入拌炒均勻,作為餡料。
B(菜包皮)
‧白皮菜包
1. 取一份糯米粉和地瓜粉(約330克),加水約300CC、鹽1小匙,慢慢搓成麵糰即粿皮(要有彈性QQ的感覺)。
2. 把搓好的粿皮分成小等分(每份約8克),捏成圓形外皮,包入約5克的餡料,封口捏緊搓成橢圓形後,在中心線捏出一道冠狀型即可。
3. 取月桃花葉剪成菜包的大小,從葉子背面抹上一層沙拉油,擺上菜包即可。
‧地瓜皮菜包
4. 地瓜去皮切片蒸熟備用;取另一等分的糯米粉和地瓜粉加入地瓜,加一小匙的鹽先搓均勻,慢慢加水,加到粿皮軟硬適中,就可以包餡了。
5. 將包好的菜包放入滾開水的蒸鍋,用中火蒸約20分鐘,即可起鍋(蒸時約13分鐘時,開蓋一次,蒸熟的菜包會更漂亮)。
貼心叮嚀
1. 在月桃葉面上抹點油,食用時才不會沾黏葉面,若沒有月桃花葉,也可採用饅頭紙墊。
2. 客家菜包,是客家文化的一種食物,又稱豬籠粄,用月桃花的葉子,有一種特別的香氣;月桃花葉是郊外或山區常見的植物,取得方便又環保,正符合客家人純樸節儉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