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醫師提醒,最近屢有患者腿部靜脈曲張、栓塞不在意,直到小腿發黑、潰瘍才就醫。懷孕與較肥胖的婦女、久站久坐者,多留意腿部感覺與皮膚顏色變化,及早就醫檢查。
奇美醫學中心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白景州表示,靜脈潰瘍好發於小腿下方內側至腳踝部位。初期臨床症狀因人而異,通常包括腫脹、沉重感、緊繃、疼痛、夜晚抽筋、發癢等。
時間一久,小腿下方可能出現浮腫、變硬;或皮膚因色素沉澱呈暗色,並有紅斑、濕疹、合併皮下組織纖維化等,通常抬腿就能緩解症狀。
有症狀長期不管,皮下組織纖維化後,小傷口或抓破皮極易潰瘍、皮下組織纖壞死,擦藥也難以癒合,常併發感染、出血。
他說,靜脈超音波、攝影或電腦斷層都可確認病因,治療減少水腫、增加靜脈回流降低脈壓都能促進傷口癒合。
白景州指出,靜脈曲張者可多作蹲下站起動作,或臥床腿部墊高每天至少三十分鐘,可減少腿腳血液淤滯,避免抓癢造成外傷感染;保養可用彈性襪或彈性繃帶,下床前就穿戴效果最好。
白景州強調,外科手術、高壓氧輔助治療效果佳,因極易復發,病患還是要留意保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