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說:他在台灣是一個孤獨者。他想要像佛教在台灣的現代化那樣,重新詮釋儒家文化的現代化。
漢族中心主義?
林端教授的論文〈韋伯論中國傳統法律〉由他的長子林之謙和他的學生蔡博方代為宣讀。林之謙就讀於台大土木研究所,主修電腦輔助工程,目前在美國當交換生,為期一年。聽到父親逝世的噩耗兼程回國。返抵台灣當天早上,趕到會場,有板有眼地以英文替父親宣讀論文,在場聽眾無不動容。林教授的夫人呂愛華女士,也發表了一篇論文,討論〈韋伯對道教善惡觀的看法〉。
我的論文,直截了當地批評韋伯在研究方法上犯了兩個嚴重的錯誤,第一,是「歐洲中心主義的謬誤」;第二,是犯了「鎔接的謬誤」,將不同朝代的歷史事實混為一談,以為可以得到儒家倫理的「理念型」(ideal type)。
Schluchter教授問我:這是不是一種「漢族中心主義」(Sinocentrism)的作法?我的回答是:「應當盡量避免,但在所難免。」這是中國學者的義務,我們不能期待西方學者幫我們建構理論,來了解自己的文化。
當仁不讓與義不容辭
Schluchter的論文,討論《中國的宗教》一書在韋伯整體研究工作上的位置;Turner的論文則從宏觀的角度,回顧宗教社會學史上西方學者對於中國的反思。論文宣讀後的討論時間,大家針對「儒教到底是不是宗教」的根本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會後,Turner教授告訴我:目前他正在編撰一本《亞洲宗教大全》(Handbook of Asian Religions),林端教授答應幫他寫一章。現在林教授過世了,我是不是能夠接手,代替林教授完成此一任務?
我在寫完《良心與盡己:破解韋伯的迷陣》之後,我對澄清「儒教是不是宗教」的議題,自覺當仁不讓。林端教授驟然去世,幫他完成未竟心願,也是義不容辭。我考量自己能力,決定臨危授命,接下這項任務。
林端的願望
林端曾經對美國普度大學社會系的楊鳳崗教授說,他在台灣是一個孤獨者。他想要像佛教在台灣的現代化那樣,重新詮釋儒家文化的現代化。他認為:聖經在西方歷史上也經過許多次的重新詮釋,包括大希臘化時期、中古的亞里斯多德學派時期,聖經都曾經過重新的詮釋。他想要把台灣民間業已現代化的儒家文化,用西方的概念重新解釋。
其實這也是我學術研究的終極關懷所在。我之所以不厭其煩地把《儒家關係主義》譯成英文出版,其目的即在於此。現在,我們正準備著手出版林教授所編的〈社會學中的人觀與我觀〉,不料他卻與世長辭,真是情何以堪!
林夫人呂愛華女士跟林端原本是同學,她已經下定決心,要繼續完成林端的願望。林端的高徒蔡博方也表示要繼續推動林教授未完成的研究計畫。
十年前,林端就想召開「韋伯與中華文化」研討會。如果林教授仍在人間,這項研討會順利召開,一定可以把他的學術事業帶上高峰。研討會圓滿閉幕後,我很惋惜地說:「可惜林端不在了。」參與辦理這次研討會的江可捷小姐說:「我感覺林老師好像有來耶!」
林端,你真的有來嗎?你願意為我現階段的著作,再寫一篇回顧論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