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都會區正在蓬勃發展。雖然台北居大不易,房地產價格一再攀高,姑且不論連中了「大樂透」都不見得買得起的台北市區房屋,竟然連林口、桃園的房價都比高雄或台中市區還高。縱使如此,台北都會區仍吸引著全國的年輕人到這裡展現其才華,因為,只有台北都會區提供比較多的機會給年輕人。
這正是台北的危機,也是台灣的危機。延續三月九日廢核遊行的話題,台灣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台北這個籃子裡,卻用一條不甚牢靠的核電繩索把籃子懸空,一旦核電廠發生重大核災事故,如果台北都會區被毀,台灣恐怕連復原的能力都沒有,因為絕大多數的資源,包括人才、設備、資金及維持運作的系統都集中在台北,台北以外沒有第二個備援系統。
除了密集的核電廠外,大台北都會區超限發展的現象仍在惡化中,台北永續發展的機會卻在日益縮小中。
表面上看大台北都會區的空間,似乎還有很大的容量。新北市長朱立倫對台北港附近的發展還有遠大的構想,也要放寬轄區內工業區的容積率來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則建議在淡水地區設賭場;桃園縣長吳志揚的桃園航空城計畫即將成形。這些構想對促進地方的發展及民眾的就業,都可產生貢獻,卻不見得能改善人民的生活品質,甚至還會導致城市衰頹的結果。
因為,除了人類活動的空間外,台北留給生態系統、留給環境涵容的空間太小了,當人類與生態、環境的平衡受到破壞時,永續發展的理想就成了鏡花水月。
以水資源為例,大台北地區兩大水庫之一的石門水庫受淤沙影響庫容日益減少,供水區內的用水卻不斷成長,每年必須滿庫四點五次才敷所需,只要降雨的分布起了變化,北桃的供水就會出現問題。而在北部地區興建新水庫的機會幾乎等於零,中水回收及海水淡化成為較可行的選擇,屆時必然調高水價。這就是超限利用的後果,取得資源的邊際成本增加,對環境的破壞也更嚴重。
超過環境承載量的發展,不但是拿石頭砸自己的腳,也減少大台北都會區對環境變遷的調適空間,不論是核事故、傳染病、熱浪、水災等災害,對一個已被嚴重擠壓的環境,其影響遠比「最後一根稻草」來得沈重。
內政部長李鴻源也是水資源、國土規畫的專家,他在就任部長之初就提出「台北都會區超載三百萬人」的看法,要求營建署在一年內算出國土承載力,未來將鼓勵超限地區的人口向外遷移。一年將屆,只見政府的重大建設規畫仍是以大台北地區為重心,更多的資源仍然投注在這個壅塞的區域,再拉大北三都與中南三都及其他縣市的落差。
從永續發展的角度看台北都會區的發展,早已到了要用「減法」的時刻。減少硬體的建設,讓環境和生態有喘息的空間,疏散一些人口,讓必須留下來的人不必擁擠度日。政府應該對離島、東部及中南部多關注些,讓台灣成為普遍發展的地方。因為只有大台北獨強,無論對大台北或台灣,最終都將會是一場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