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深信指導孩子做家事,參與各類社交活動,協助成人做些經濟生活有關的工作,對孩子的心智成長最有幫助。
我在國小中年級時,母親教我可以在軍隊的垃圾堆裡,尋找回收的瓶罐等雜物。一天可以賺個幾毛錢,這在我的心理世界裡,已經開始了經營的思考,開啟了我對家庭的責任感和奉獻。我把賺來的錢交給母親說:
「媽媽這些錢可以貼補買多些米。」
母親會親切的說:「你已經會賺錢貼補家用了。」
就在這短短的對話和目光中,我覺得自己長大許多,懂得體諒母親的辛苦。
有一次,我在垃圾堆裡撿拾到幾片塑膠板,經過切割和磨平,做了好幾個三角板,一個留著自己用,其他幾個賣給同學。我賺到一塊錢,這在幼小心靈裡,就像做了一筆大生意一樣的快樂。
鄉下在水果大採收時,同時也會有許多落果,特別是蓮霧的採收,容易牽動枝枒,造成落果。孩子們站在樹下,一方面幫忙做點零碎的事,一方面撿落果。把落果賣出去也可以賺到幾毛錢或一塊錢,我覺得自己很有能力,也體驗到自己長大的信心。
母親鼓勵我用功讀書,也鼓勵我做家事、多參與。我的學校成績隨著年級突飛猛進,以前聽不懂老師在講什麼,現在老師一說就會了,讀書對我不再困難,老師給了我許多肯定。再加上我參與種種家事和農事,很快就變成懂事的孩子。
到了念初中時,村子裡有了婚喪喜慶之類的事,我常應邀幫忙寫請帖或訃聞、收禮金、當出納等等差事。村子裡的人,來往多了,認識的人多了,我開始體驗到社會支持的溫暖。我的父母也對自己有了這樣的孩子為榮。這種溫馨氣氛,化成我們家庭的活力,帶動著幸福感。這些參與村子裡的事物,當然給了我許多啟發,特別是待人接物的態度,以及社會支持的溫馨。
母親是一位誠摯善良的鄉下婦女,她對親友一向熱心,對於需要相挺和互助的事,向來不落人後。她知道我讀書需要時間,但還是常對我說:
「我們鄉下人就是要相挺。今天,別人需要協助,你能挺他;改天換你需要人手,別人就會挺你。這就是人情和溫暖,是活得親熱的原因。」
我說:「可是我自顧不暇怎麼辦?」
她說:「盡力而為,別人也知道你的盡心。記得!稍為調整一下,事情就可以圓滿。不肯用心,就會失去圓滿。」
於是我有很多機會參與鄉親之間相挺的事。能做的事愈來愈多,學的也更豐富。到了念高中時,我參與過喪葬的事務,包括開墓穴、抬棺木等等。這些事情讓我直接體會生命的真相,了解許多禮俗和禁忌。這些林林總總的知識,對於後來研究心理學、輔導和宗教的信仰,有著很大的啟發。有一次我抬過棺木,辦完了鄰居的葬禮,喪家給了我一小串鞭炮,要我回家時燃放它。我照做了,而且在燃放之後,母親還給了我一臉盆清水,洗滌一番才進屋子。我問母親:
「為什麼要用清水洗臉和手腳呢?」
「洗去喪家悲傷的感染,重新回到自家清淨的心境,好開始面對自己的現實。也就是說,放下辦過喪事的沉重心情,重拾生活的歡喜和擔當。」
「不放鞭炮的話,亡魂會跟過來嗎?」
「死者的魂魄不是輪迴去,就是往生極樂淨土,老早就不在人間,他怎麼跟過來呢?鞭炮聲是喚醒你回到清醒的現在,遠離喪葬時的悲傷。鞭炮聲也代表喜氣,透過它恢復了歡喜和正常。」媽媽的想法一向都很正向,遠離迷信。
我參與了許多鄉下彼此相挺的婚喪喜慶之類的事,從中學到許多生活的道理。發現民俗之中,有很多深層的心理意義。這對於我了解民俗的心理治療法,有了正確的認知。
母親要我多做事多參與,賜給了我對人生、信仰和各行各業的了解。我能夠讀得好書,有多方面能力去做事,都是母親的鼓勵和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