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從三月一日開始,正式實施新的入出口條例,規定年滿十六歲的離境人士,最多只可攜帶一點八公斤、相當於兩罐嬰兒配方奶粉出境。這大概是史上首度針對嬰兒奶粉限制出口的禁令。此舉讓從中國大陸到香港採購嬰兒奶粉的民眾非常不滿,即使如此卻未能平息怒火高升的港人情緒。使中港關係的緊張係數,飆到從一九九七年香港主權移交以來的最高點。
早自二○一○年,就有大批中國大陸的自由行遊客及水貨客到香港搶購奶粉,造成香港鄰近中國地區商店嬰兒奶粉嚴重缺貨,當時香港輿論大篇報導,港人也曾提出政府開徵「奶粉離境稅」的訴求,但香港政府未採取任何行動,導致水貨客興起,到香港買奶粉到中國大陸去賣,因而推高了奶粉價格。
香港民眾因擔心買不到奶粉亦加入囤積購買的行列,讓奶粉缺貨更加嚴重,再度引發社會緊張。這一次,歷經先前反國民教育運動的香港政府不敢再輕忽怠慢,於二月一日宣布推出限制措施,二月二十二日香港行政會議修改出入口條例通過,三月一日生效。
為什麼中國人要到香港狂買嬰兒奶粉呢?因為二○○八年三鹿奶粉等多家中國國產知名品牌,均被驗出添加三聚氰胺,導致許多嬰兒腎結石。讓中國大陸消費者對乳製業的信心崩盤,轉而購買香港奶粉,甚至透過小三通方式到金門、馬祖購買奶粉。
雖然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已告一段落,但是最近又傳言有不肖廠商把二○○八年囤積,沒有銷毀的毒奶粉又拿出來販賣。不管這個傳言是否屬實,對於已經信用掃地的中國食品安全,政府再怎麼保證,都無法化解人民的焦慮。一胎化政策下的中國民眾,寧願花高價買國外奶粉,也不願買自家產品,這種心理是很可以理解的。
中國政府現在必須面對焦慮又憤怒的民眾,因為嬰兒奶粉危機,是人謀不臧所引起的。中國民眾在各地搜購嬰兒奶粉和各種日用品,也造成台灣和歐美等地若干商品熱銷,嬰兒奶粉價格上漲等現象,盒裝和分裝奶粉開始因應而生。接下來會不會有更嚴重的發展,值得關注。
香港政府也得面對焦慮的民眾。除了餵奶的媽媽買不到奶粉之外,一般民眾從這起事件看到中國政府僵化體制下所造成的腐敗與顢頇。香港自主權移交以來,港人意識從來沒有這麼高漲過,這不是政治宣傳所引導的,是中港人民從交往當中,自然而然造成的。
最近,香港各小學的中文、常識及普通話等教材,又滲進不少涉及國家認同的內容,如要學生用激昂感情朗讀愛國詩歌;常識科教師用書要教師教學生不可自稱「香港人」,要稱「在香港生活的中國人」,以強化國籍概念;在教到中國發展的時候,要略過文革與六四等敏感話題。更加引起香港人的不滿與反彈。
中港之間的奶粉爭議,目前暫時用法律限制,但是雙方民間的敵意,好像一鍋熱水,現在用鍋蓋悶著,鍋子裡面的水是否會慢慢沸騰,讓人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