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羅智華專題報導】十二年國教將上路,提升孩子各學科基礎能力首要目標,國語文備受關注,教育部發現,台灣學生近年參加國際閱讀評量,閱讀能力不如以往,孩子不習慣閱讀長篇文章,只能了解字面意涵,不少專家學者憂心學生閱讀力江河日下,影響寫作與整體學習能力。
對「圖像世代」下長大的孩子來說,打電腦、玩電動過度依賴圖像,使得「深度閱讀」能力一代不如一代。台灣師範大學名譽教授吳武典表示,相較長輩們出口成章,現代年輕學子的國語文能力有待加強,才不會詞不達意。他指出,國語文能力的養成涵蓋「聽、說、讀、寫」,「閱讀」更是基本功。長年關注教育發展的台北市國中學生家長會聯合會總會長許永佳也有同感。他表示,除了閱讀圖像化造成影響,學習科目變多也分割了孩子的學習時間,學生除了過去所學的科目,還增加了鄉土語言、電腦資訊課等科目,時間有限,使得學生無法在國語文學科扎根。
許永佳以寫字為例,以前每個字都要一筆一畫慢慢寫出來,隨著科技進步,敲敲鍵盤就能輕鬆選字,「搖筆桿」機會愈來愈少,自然影響書寫能力,許多字不是忘了怎麼寫,就是少一橫多一豎。他表示,因應十二年國教上路,教學一定要改革,以國文課來說,老師上課前最好引導學生先做「課前預習」,事先閱讀與理解;上課時則整篇文章欣賞分析,讓學生了解為何作者這樣鋪陳,而不拘泥辭意的解釋,避免專注在記憶背誦。
延伸閱讀也很重要,閱讀多寡與國語文能力互為因果,許多知名作家著作等身、論述精闢,原因之一是廣泛閱讀的成果,因此要引導學生懂得多元閱讀,不只限於課本讀完就算。
吳武典表示,國語文能力差的學生,可能會看不懂考卷上的數學題目在說什麼,無法理解歷史課文所闡述的意涵,換言之,國語文能力也與其他學科息息相關,想要提升整體學習成績,國語文能力的優劣亦是關鍵,不容偏廢。
如何提升國語文課程?
Q:國語文課程的學習品質與老師教學能力互為一體,對於提升課程的質與能,教育部的作法為何?
A:教育部國教署國中小組課程與教學科科長林祝里表示,為建立理論與實務相結合的課程發展模式,教育部規畫「三級教學輔導體系」,結合中央、地方、學校來「三管齊下」,除了有資深優良教師組成的中央輔導團、國民教育輔導團,前往各校分享創新教學方式與教材,教育部也為在職教師規畫十八小時的在職教師研習課程,為老師挹注教學能量。
為幫助老師了解引發孩子學習動機與提升學習成效,教育部研擬「有效教學」方案、培訓種子老師,根據課程目標設計多元教學策略,並拍攝教學線上影片,讓教師研習可以跨越時空距離。
除了提升老師教學能力,吳武典認為「足夠的國語文授課時間」亦不容忽略。雖然相較過去,學生要學習的科目變得更多,學習時間被切割,但國語文是基本學科,授課時數必須有所保障,不能輕易縮減,才不會因教學時數不足而影響學生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