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四公投已成定局,朝野兩黨更進一步達成協議,在公投之前,暫停施工,也不追加預算、不放燃料棒。這項繼公元二千年民進黨執政後宣布核四停建以來,第二次的重大政策變革,會重擊台灣經濟?抑或是建立永續無核家園的起點?需要國人共同以智慧與理性作下抉擇。
這一波反核風波有二個特色,第一,不論在朝或在野時期都始終支持核電發展的國民黨,主動提出公投,也就是,第一次釋出主導權,要把核四存廢的權力,交由民眾決定。第二,除了環保團體,這次有媽媽團體發聲反核,甚至有演藝界人士跳出來反核,形成所謂的「反核時尚」,以致反核的聲勢與參與度雙雙高度提升。
核四公投的影響深遠,行政院長江宜樺在宣布公投時,也同時指出,如果在考慮國際經濟競爭壓力、國內供電需求與電費因素之下,民眾仍選擇停建核四,那麼大家就要共同承擔責任。這句話,看似平淡,但影響層面也包括了反核團體與媽媽組織最想維護的下一代。
由於這一波反核的社會觀注層面空前廣大,在舉行公投之前,政府有必要提供最充分、正確的資訊供民眾判斷,民眾自身也要盡可能的了解相關資訊,避免流於概念式反核。畢竟,公投通過與否,各種衝擊必將逐一而至,任何人都不能倖免。
就反核觀點而言,「無核家園」是一個理想而美麗的願景,即使擁核者都不免嚮往。然而,其實現所需要的代價,至今沒有幾個國家承擔得起,廢核與擁核在先進國家間也是舉棋不定。遭受輻射災變最劇的日本,最近也破功,新上台的安倍政權表示,考慮重新興建核電廠。而對核電廠解除禁令的德國,卻宣布二○二二年全面廢核,並立即關閉停工。歐洲與日本的環保觀念與科技水準,遠遠超過台灣,其政策轉彎過程,是台灣舉行核四公投前的必讀的教材。
核能安全是全民的終極關切,但討論核能安全有先天上的困難:高度的技術門檻,讓專家很難以清楚、易懂的方式解釋,民眾難以理解、甚至無暇細究。目前許多反核言論,都是基於一個又一個的「假設」來推論,其發生機率高低,確無人注意。
而許多是荒腔走板的說法,其驚嚇指數並不下於反核團體對台電的指責。例如,反核人士說,核災一旦發生,死傷以百萬計,但即使以福島核災中,冒死進廠搶救的五十勇士,都沒有人死亡,所接受的核輻射劑量也未明顯超標。
面對核安的恐懼與核安的難以了解,除了台電、經濟部、行政院要提出翔實、具體的說明之外,民眾可以靜下心來,聽聽民間核能專家的建議。前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核安委員林宗堯是罕見的反核與擁核團體都尊重的核安專家,對於核四興建與否,他的看法是,不是不能建,但前提是,必須逐一仔細檢查各系統,確定沒有安全疑慮。
核四公投已經啟動,藍綠政客的政治算計與攻防不是問題的核心,有沒有核四對我們往後的日子將有什麼影響,是現在必須謙卑學習,冷靜思考,理性抉擇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