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門品》裡描寫觀世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其中有「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的記載,唐代的裴休宰相便是典型的代表。裴休,字公美,唐河內(今河南濟源)人,師承黃檗希運禪師,和溈山靈祐同師門,與龐蘊、白居易、陸亙、李翱等人齊名,是禪宗史上有名的大居士。不僅自己學佛虔敬專精,甚至更將兒子送進空門披剃出家。
裴休為洪州刺史時,黃檗混跡在開元寺僧眾之中,充當雜役,人莫測其境界。一日,裴休到寺中參禮,看到佛殿兩壁莊嚴瑰奇的圖畫,問寺主說:「這畫是什麼?」「高僧的真影圖像。」「真影圖像在壁上,高僧又在哪裡?」寺主啞然無對。
再追問:「寺中是否有禪僧?」「最近來了一位,也只是做做灑掃雜務。」「可否引見請教?」於是被引見了黃檗,並以剛才的話頭請教禪師,黃檗出其不備呼其名,問道:「在什麼處?」裴休若有省悟,於是常來寺中請益。一日,請來一尊佛像,請禪師命名。黃檗突然叫道:「裴休!」「諾!」「已經為你命好名字了。」意思是說是否了悟自己的佛性才是當務之急,切莫心外求佛,妄逐客塵,執著它佛像是什麼假名。
裴休為觀察使時,鎮守宛陵,建大禪苑,經常請黃檗禪師到官署說法,自己則恭敬有加,執弟子禮。後來更把禪師的開示法語彙編成《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黃檗斷際禪師宛陵錄》二書,並且特為之寫序。
裴休自述和黃檗的法緣道情說:「休與師,於法為昆仲,於義為交友,於恩為善知識,於教為內外護。」二人親如兄弟,義比摯友,黃檗是裴休佛法上的接引良師,而裴休則是僧團的護法長城。會昌法難時,裴休不畏危難,挺身護衛聖教。
除了黃檗之外,裴休和華嚴宗第五祖的圭峰宗密也密切往來,並且為宗密的《禪源諸詮集都序》、《圓覺經略疏》、《注華嚴經法界觀門》等書撰序。另外,更實踐大施捨,興辦義學,捐建密印寺,禮請溈山靈祐為住持,最後甚至把兒子奉獻到密印寺出家。
裴休的兒子裴文德年少便進士及第,並且被敕封為翰林學士。當時因為皇子染上重病,藥石罔效,有高僧指點可藉由出家功德,脫胎換骨,以重得生命。裴休思忖,送子入空門,以代皇子,既可解君王憂愁,又可磨鍊子弟心性,令趨佛道。於是欣然將兒子送往密印寺出家,法名「法海」,特別寫了〈警策箴〉激勵兒子精進修持:
汝既出家須立志,求師學道非容易。
燒香換水要殷勤,佛殿僧堂勤掃拭。
莫閒遊,莫嬉戲,出入分明說去處。
三朝五日不歸家,妙法何曾聞一句。
敬師兄,訓師弟,莫在空門爭閒氣。
上恭下敬要謙和,莫輕他人自逞勢。
衣食難,非容易,何必千般求細膩。
清齋薄粥但尋常,粗布麻衣隨分際。
榮華止在紫羅袍,有道何須黃金貴。
解三空,明四智,要超初果至十地。
禮觀音,持勢至,別人睡時你休睡。
三更宿盡五更初,好向釋迦金殿內。
剔明燈,換淨水,禮拜如來求智慧。
報答爹娘養育恩,天龍八部生歡喜。
殷殷叮囑兒子不要貪戀世間浮名富貴,要淡泊隨緣安住於佛門,勤奮作務,謙恭柔和,精進修行,證得菩薩十地果位,以報答父母恩澤。箴文顯現出一位父親對子女的殷切期盼。
除此之外,裴休另有二首偈語,表達割捨骨肉情愛、送子出家的複雜心情:
含悲送子入空門,朝夕應當種善根;
身眼莫隨財色轉,道心須向歲寒存。
看經念佛依師教,苦志明心報四恩;
他日忽然成大器,人間天上獨稱尊。
吾家有子初長成,本來冀望能夠克紹衣裘,繼承父業,為了成就兒子的慧命,強抑老犢護子的濃蜜愛眷,悲欣交集送子出家,期望兒子有朝一日能成為人天師範。
剛出了家的裴文德,每日挑水砍柴,做著粗重的苦行工作,不禁牢騷滿腹對寺僧們說:「翰林挑水汗淋腰,和尚吃了怎能消?」意思是說讓我這個翰林學士每天大汗淋漓挑水供養寺僧大眾,你們怎能消受得起?
住持溈山靈祐聽了淡然一笑說:「老僧一炷香,能消萬劫糧。」參禪悟道,與法身妙諦相契應,功德比須彌山還要偉大,何況區區一擔清水!
裴休知道兒子的頑冥習性尚未調伏,又寫了一首偈語勸誡他:
江南江北鷓鴣啼,送子忙忙出虎溪。
行到水窮山盡處,自然得個轉身時。
勉勵兒子要效法廬山慧遠大師,固守緇門崇行,三十年不出虎溪卻度眾無數。修行道上要不畏千錘百鍊,縱然行到山窮水盡的絕境時,只要堅忍不退轉,便能峰迴路轉,坐看雲飛霞舞。
裴休對兒子而言,既是慈藹的父親,更是菩提道上的增上助緣、大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