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成語叫「虛與委蛇」,原指心境空虛寂靜,隨物變化;後指假意殷懃,敷衍應付。相信不少朋友會念錯。仔細瞅瞅,這四個字都算常用字,怎會念錯呢?呵呵,念錯的就是那個「蛇」字。委蛇,應該讀什麼音?這是條什麼蛇呢?
委蛇一般寫做「逶迆」,也可寫做「威迆、威夷、委隋」等。「蛇」讀作「姨」(一)。古書中,委蛇的意思是蜿蜒曲折狀,一般用來形容山川、道路、行止、態度等。如《離騷》中有「駕八龍之婉婉兮,載雲旗之逶迆」;《古詩十九首》裡也有「東城高且長,委蛇自相屬」。
那委蛇是條什麼蛇呢?《山海經‧海內經》裡說,「委蛇」又名「延維」,人首蛇身,並且有兩個頭,牠的身子是紫色的,頭是紅色的,長度跟車轅相當,牠特別討厭雷聲,每次打雷都會呆立不動。
傳說見過延維而能活命的人就能稱霸天下。《莊子‧達生篇》裡說齊桓公曾見過延維,後來果然成為霸主。近代學者聞一多,則在《伏羲考》中說,委蛇實際是人首蛇身之伏羲、女媧交尾神像。
成語「虛與委蛇」也出自《莊子‧應帝王篇》:「壺子曰:『鄉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吾與之虛而委蛇。』」這裡有個故事,說的是列子的師父壺子跟鄭國神巫季咸鬥法,壺子以虛招迷惑季咸,季咸落荒而逃。後來「虛而委蛇」演變為「虛與委蛇」。
委蛇之蛇為何讀姨呢?原來,蛇俗作「」,從蟲也聲;而「也」為蛇的上古字,其上古音念姨 ,也是蛇的上古音。
關於這個發音,明代浮白齋主人的《雅謔》裡還有個笑話呢。
北宋歐陽脩娶了薛家的大女兒,後妻喪,又娶了薛家的三女兒。一日,歐陽脩跟劉原父開玩笑,劉原父心中不快,編故事報復。他說:有老學究告訴學生,《毛詩》中「委蛇委蛇」的蛇應讀姨。次日學生遲到,老學究問緣故,學生說:「剛才路上見人弄蛇,我便駐足觀看。見他弄了大姨(蛇),又弄了小姨(蛇),故誤了上課。」歐陽脩聞之大笑。
這個故事倒不失委「蛇」讀音的一個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