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大專青年暑期至偏遠地區蹲點服務,激發城鄉交流的火花。圖/中華電信基金會
中華電信基金會的「點‧台灣」影音部落格的架設,是認為台灣文化不只一點點,需要更多、更持久的紀錄與分享,部落格上有來自「攝區二三事」與「蹲點‧台灣」兩個計畫產生的影片,前者是全民參與以擴張紀錄的廣度,後者是大專生深入鄉鎮,以半個月的時間進行蹲點,記錄在地風貌的深度,影片重點不在技術展現,在真情流露。
什麼人適合記錄台灣的故事?最初基金會與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合作,讓以新聞人才輩出的政大學生擔綱,學生搭乘幾小時車,自城市到偏鄉,與牛、豬為伍,挖掘彷彿被人遺忘的部落天堂。外人可能認為,貧困的人生活苦悶,但在那裡,他們發展出獨有的相處方式,例如「每天都會有雜貨車往返,透過擴音器告訴村民自己的到來,需要買的人只要招手,車子便會停下來,而且東西十分便宜。」山裡人玩藝術,需要什麼都知道去哪裡找,全台各地「找零件」,拼拼湊湊也能造一個遮風避雨的家;學生還感受到原民的善解人意,例如總是解釋他們的口味,怕別人不習慣,但無論好吃與否,都讓外界更了解他們的文化。
精采內容 感動人心
第一屆的在地紀錄者,造訪深山裡的藝術家、偏鄉的孩子、台東婦女的電腦教室、 社區中的宮廟、客家聚落、年老的獵人、部落派出所和農家。第二屆卻開放到全台大專院校的傳媒科系,希望記錄範圍更廣,也期待讓傳媒學子「備感壓力」,激出潛能。果不其然,第二屆的視野豐富、角度更多元,有都市邊緣的弱勢家庭、宗教辦學機構、受保護安置兒少、人口流失中的生態校園、服務老人的醫療所、有機小農、災後重建村落等。
到了第四屆,參加者的資格再變,只要有影像創作的專長都可以參加,一個屬於全國大學生的紀錄片比賽就此誕生;去年頒獎時,能打動評審的,就有應用音樂系、動畫系、資訊管理系和醫學系的作品。
而不論年齡都能投稿的比賽中,對紀錄片感到陌生的人,看見了台灣莫拉克風災後以有機米再出發的「重生」;心理師看見因工安意外只剩單腳的新移民,沒有因此放棄生命的「勇氣」;服裝設計師看見部落阿嬤倚風歌唱的「鄉情」;里長看見都市原住民努力維繫部落文化的「衝擊」;社工看見芋農與山豬變成敵人、相互為了生存而賣命的「單純」;聽障者想讓大家看見手語翻譯員的缺少,對特教生學習的「困境」;家庭主婦想將遭遇水災後的模樣記錄起來給子孫看,讓他們意識到災後恐懼,了解小民「心聲」。
基金會董事長李炎松說,活動與比賽能讓人體驗社區生活,對學生未來的就業也有幫助,最重要的是,要增廣見聞及感動不一定得離開台灣,因為台灣本身就有很多「亮點」。「點.台灣」影音部落格:www.clicktaiwan.com.tw。
彌補落差 不會注音也能當祕書
中華電信基金會發展「數位好厝邊」及「蹲點‧台灣」計畫,執行長林三元認為,大學生需要了解在地文化才能拍攝紀錄片,因此在各地住宿兩周,擔任小記者,和社區民眾、在地文化互動,有的影響是立即性的,例如透過網路進行城鄉交流,或體會老一輩面對天災時化干戈為玉帛、團結抗災的精神;有的慢慢發酵,將計畫帶到印度去,開闊彼此眼界,還有人組團隊,透過臉書幫農民行銷。
學習使用網路的民眾,收穫頗豐,例如十六名新住民去考電腦技能(TQC)文書處理類(R1),十四人拿到認證,也就是本來連注音都不會的人,卻有資格擔任祕書,後來更通過進階級(R2),相當於有經理級的程度,技能更開創了許多就業機會;服務據點之一的台南縣後壁鄉菁寮村,參加資策會的競賽一樣蟬聯團體組冠軍。林三元說,彌補數位落差,關鍵絕非單方挹注,而在「大家都有參與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