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與書法】 魏王題袞雪
「袞雪」二字傳說是出自魏王曹操手筆。
曹操(一五五~二二○年),字孟德,小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東漢末年任丞相一職,文有計謀、武有策略,天下三分後,於建安二十一年(二一六年),自封為「魏王」。
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二一九年),曹操駐兵於漢中褒谷口,見褒河滾滾之水,急流激石,如雪翻飛,信筆題寫「袞雪」二字,隨從耳語:「『袞』字缺水三點」。曹操聞後大笑曰:「一河流水,豈缺水乎!」此語即成趣談。
曹操有蓋世之才,不僅精於謀略,也善於詩文及書法,可謂文武雙全。南朝梁‧庾肩吾在其著作《書品》中,稱曹操其字「隸墨雄瞻」。
又,唐代書論家張懷瓘的《書斷》卷中,將曹操書法標註「尤工章草,雄逸絕倫」,並評列其字為「妙品」。
清人羅秀書見漢中「袞雪」二字後,歎道:「昔人比魏武為獅子,言其性好動也。今見其書如此,如見其人矣。」
曹操的書法歷代都有好評,但遺憾!沒有可信的法書傳世。如今,「袞雪」二字後人因勢附會,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此刻石原本在漢中褒谷口,石門水庫大壩下方河中的一塊巨石上。一九六九年因石門水庫修建,而將刻石鑿下,移至漢中博物館保存。「昔人比魏武為獅子,見其書如見其人」,如今,這兩字的刻石被放在博物館內,猶如獅子被關入動物園,雄風尚在,但少了那股威猛的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