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香海文化
也許是對達摩祖師朝思暮想的緣故!永慶法師面黑滿鬍,舉止粗獷,眼神銳利,卻心思細膩,活像達摩,讓人一時間忘卻古今!問他為何來此?永慶法師望著遠方,僅說了一句「緣分」後便默然,無聲勝有聲地作了最好的回答。
下山後,回首來時路,五乳峰頂的達摩石像已小如拇指,永慶法師早不見蹤影,我在心底反問自己今日為何會來這裡呢?我說不出最好的答案,就如永慶法師所說的──「緣分」吧!
——釋妙熙《走進阿蘭若》
感於「行腳」是佛弟子磨鍊心性、提升心靈層次的必修功課,妙熙法師以行腳參學為出發,除了遊歷名山古剎,也記錄學佛修行的心得。
佛在世時,常與弟子們在山林巖洞中坐禪,這些森林、曠野、荒涼的寂靜處,皆稱為阿蘭若。《走進阿蘭若》為作者透過時間沉澱經驗,練筆也練心的第一本著作。
為何彌勒菩薩總坐山門外?禪者要進「選佛場」?韋馱菩薩手持寶杵有何用意?禪宗法脈又是如何「一花開五葉」?可見佛法的禪味妙諦,有寺院建築之美、佛菩薩的來源典故,在探尋禪宗法脈、佛光祖庭中,更能從一磚一瓦、甚至參天古木裡,用眼去看、用心去悟,懷古思今,滄桑歷史裡原有亙古而彌新的真理。這些修行體悟、故事典故,無一不是現代人點撥禪心的舟楫。
一趟禪宗之旅,妙熙法師再次看見修行的初心。從達摩祖師到六祖惠能禪師、馬祖道一禪師、百丈懷海禪師,下開衍出臨濟、溈仰二宗,佛光山即屬臨濟宗,星雲大師為臨濟宗第四十八代傳人,應現世所需,發揚光大了人間佛教,為人間注入善美與真心的清流,也帶給社會希望、安定、祥和。
妙熙法師回想坐在三祖僧燦大師閉關石洞,有感而發大願心「即使修行多生多世,也要明心見性」。並以佛門偈語「今生一照面,前世多少香火緣」表達萬事萬物皆有因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