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慶慈善基金會 員工參與 體會付出滋味

李祖翔  |2013.01.26
1878觀看次
字級
永慶慈善基金會董事長趙怡。 圖/永慶慈善基金會、記者李祖翔

永慶慈善基金會近幾年崛起,關注的是「住宅」議題,透過企業型基金會帶起台灣對適合全民居住的通用設計風潮,強調「無障礙設施」對肢障者、老人、孕婦及幼兒的重要性。進而與老人團體關切獨居長者住屋修繕的問題,和身心障礙團體互動,鼓勵員工體驗無障礙旅遊與有障礙的生活滋味,產生同理心,不僅能加強銷售無障礙設計住宅的能力,也更能明白企業善盡社會責任的意義。

永慶房產集團管理部工務課經理鄭錦泰,就連續參與了通用修繕改造、老人居住安全改造計畫、無障礙旅遊和腦性麻痺者滾球大賽,讓生命產生劇烈的衝擊,連小孩聽完爸爸服務的分享後,都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主動助人。

服務一次就上癮

鄭錦泰工作十多年,第一次當義工,還是同事用激將法,笑他沒血沒淚、不關心弱勢逼去的,但服務一次就讓他上癮,原來服務可以增進同事感情,看到身心障礙者努力生活,日常的怨懟會減少,覺得人生不必要計較這麼多,而且公司還有放志願服務假。

「參加淡水紅毛城無障礙旅遊、擔任義工時,與小朋友互動就深深打動我的心,當時我負責推一個小四男童的輪椅,他告訴我是阿嬤幫他報名的,期間頻頻轉頭對我說:謝謝叔叔,他好久沒出過門。我們一起曬太陽,他拚命玩我手機中的遊戲,也一直看手表,說時間怎麼過那麼快。」鄭錦泰想,這是一個難得的緣分,乾脆提前為他慶生,買一台MP4,錄他最愛的偶像歌曲給他,「服務只有一天,本來結束時很擔憂,不知道今天過後,孩子的未來有誰陪伴、又有誰可以讓他過上好生活?可是他的正向態度,解答了我的疑慮。短短一天的服務,我學了好多東西,每當工作遇到瓶頸,就有轉念和再振作的力量從記憶裡湧出:孩子都可以這麼堅強,何況已是成人的我?」

腦性麻痺者滾球大賽的體驗也是沒參加過的人無法體會的,「你很難想像簡單的丟球動作,得花半個小時並用盡全身力氣吧?」有別身障者的休閒體驗,鄭錦泰還跟著提供修繕素材的廠商,到弱勢長輩家中打造友善環境,「我們到內湖一位八十歲的阿嬤家去幫忙,在浴缸和馬桶旁加裝扶手、防滑墊,打掃時義工的臉都紅通通地,阿嬤就唱山歌慰勞我們,說她年輕時是採茶姑娘,而我們就像俊美少年家(台語)。」鄭錦泰笑說,阿嬤喜歡捏他們的臉,「像被吃豆腐,但是挺有趣的。」

用服務填充人生

很多人說,人一生中有一定要完成的夢想,例如吃到傳說中的頂級美食,但有過志願服務的人,卻會建議「一定要鼓起勇氣面對生命的轉折,即無私付出、做義工。」鄭錦泰也這麼建議朋友,「現在我們會討論退休後,生活怎麼安排,我們已認定,要用服務填充人生,例如為長輩做送餐服務。」回到家他把服務心得說給小孩聽,本來東西都不給人家碰、私心比較重的孩子,如今竟會主動服務別人,與人分享,這是始料未及的好處。

除了讚嘆當義工收穫滿滿,他還感謝永慶慈善基金會選擇在無障礙居住領域深耕的契機,讓很多房仲業務明瞭無障礙的重要。基金會邁入第六年,在推動過程中,對國人是否重視無障礙,感觸與一般人不同,鄭錦泰認為,建築法令對公共場合必須有斜坡道、導盲磚有特別規定,但「通用設計」的範圍更廣,已往住家發展,如房間和客廳不設門檻,門改推拉或旋轉式,浴室加扶手,水龍頭從旋轉式改撥式,「感覺政府有概念,全民卻沒有相對建立應有的認知,只有家中有需求的人才會注意。」

目前有通用住宅需求的多為身障者,很多人沒有意識到老弱婦孺未來都有需求,所以基金會不得不在逆境中堅持、推廣。

而通用住宅比較貴,弱勢負擔重,這也有解決辦法:運用大量義工,結合愛心廠商和團體,多方協助,鄭錦泰為此邀請大眾一起加入服務行列。

全齡通用宅趨勢論壇 讓都市行無障礙

為推「通用(設計)住宅」的概念,永慶慈善基金會董事長趙怡邀請《遠見》雜誌總編輯楊瑪利、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所長何明錦、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副教授陳政雄和自由空間基金會董事長唐峰正,在「全齡通用宅趨勢論壇」交流。

趙怡說,時代在改變,社會對少數人的愛心已逐漸變成多數人的需求,高齡化讓每個人開始思考如何生活,「社會福利要如何平權」是全人類目前要關心的。

楊瑪利以到日本考察通用設計的心得做分享,指日本已用通用設計迎接老化危機,日本通用設計之父中川聰,是東京大學特任教授,也是設計公司負責人,中川聰因為客戶委託他設計適合腦麻患者使用的筆,引發興趣,開始為各年齡層與各種身體狀況的人設計家庭用具,從住宅、裝潢、公共設施到日常生活用品都能體現。

中川聰成名後又做了很多東西,如不會被嬰兒排斥的體溫計;給幼稚園小朋友使用的不危險美工刀,讓手不會裂傷的手提袋提握器。東西雖小,卻為客戶賺了不少錢,由此意識到,開發對弱勢有益的器具不見得會吃虧。

他們陸續觀察到,日本公用電梯速度慢了三成,只為了適合老人搭乘;車站有旋轉電梯;沒電梯的老公寓則安裝戶外電梯;公共空間設置無障礙廁所,寺廟也有無障礙空間;商店與地面沒有高低差,只要店內有排水溝,就不會淹水;排水孔很細,高跟鞋不會卡住;即使是船上,也考慮到輪椅族的需求。

楊瑪利發現旅館的門寬八十公分,輪椅可自由進出,沒有高低差;洗手台高度七十公分,比台灣稍低一點,四周有扶手,洗澡更能坐著淋浴;也出了福祉車,輪椅族可以坐進去或直接將輪椅推進去。當日本舉辦國際福祉機器展時,有五百家廠商參展,吸引十三萬人潮,反觀台灣沒有特為輪椅族設計的計程車;復康巴士還要預約,若身障者要去醫院,得提前知道自己一周後會生病才能預約,荒謬到極點。不過,日本推通用設計的十年後,台灣開始有了這些觀念,如何讓都市變成行無礙,是所有人未來的目標。

唐峰正說,台灣國宅走得很前面,卻有媒體亂批評,指廁所做太大、門太寬是浪費,「那是沒有想到自己也會老的緣故。」

趙怡說,台灣在民國九十八年起就推廣全民通用住宅,這個運動不身歷其境,沒有太多感覺,很多人奢望走在平坦的路上、方便進出輪椅和安心睡覺,「我這些年接觸身障者,發現人們過分糟塌自己擁有的健康,無法分擔他人不幸,還對人造成二次、三次傷害,如一般人不認為時速十三公里會有多快,但對電動輪椅族來說,是很大的快感。在遊泳池為身障者設升降機,也是正常人難以理解的事。」

最方便的地方應讓給最不方便的人!論壇的目的是希望民眾意識到,年輕人創意無限,應該有人投入研發,在同理心上建立無障礙觀念,例如只有一隻手的人怎麼吃西餐?很簡單,把餐刀和叉子放在同一機器上!陳政雄說,無障礙就是把傷害降到最低,例如地板變軟,像籃球場的木板地一樣,就不會有人摔傷,通用住宅還包括讓人和動物共享軟硬體住宅,這樣的一個終生住宅,也可以避免怕發生意外而必須將傷者或年老者送去安養機構的情形。

一場簡短的論壇,帶給與會學生、社工不少震撼。

通用住宅展 讓民眾趣味體驗

連續舉辦三年的展覽,還能吸引人嗎?又是哪些人對通用住宅感興趣?永慶慈善基金會在世貿舉辦全國最大的「通用生活家」展,參觀者不乏學生、上班族、孕婦和外籍旅客,銀幕觸控式的無障礙設施介紹果然吸引大學生,神奇的家具收納引起上班族關注,樓層升降機廣受孕婦青睞,可以調整高度的洗手台讓輪椅族興奮得拿手機出來拍,通用生活的倡導,一年比一年成功。

展館內透過實景展示、影音、互動設計,讓民眾趣味體驗,一次看懂。通用住宅意味零至九十九歲、各種性別與身心機能者都能住一輩子的房子,台灣現狀屋齡二十年以上的房屋近五百萬戶,沒有電梯,老舊,對只剩四年就邁入高齡社會的台灣,學者認為不適用歐、日的老年住宅型態,所以未來如何打造友善住居環境是迫切的議題,因此基金會和顧問群合作,將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研訂、長達兩百七十一頁、上萬字的《通用化住宅規畫設計手冊》,整理出五大項、二十條原則,並在展場上實境模擬出來。

洗手台升降,能配合兒童、成人和老人的身高,調整高度;衣櫥升降、衣架旋轉,婦女在懸掛、挑選衣物時更加省力,尤其當孕婦不適合拿重物或高舉雙手做事時,小孩子可自理穿著。此外,還有樓梯升降機,行動不便的人能輕鬆上下樓;浴缸安裝旋轉洗澡椅,止滑,照護者也方便協助長輩沐浴。選對照明設備,眼睛健康、省電,還可能塑造讓人一下班、放學就想衝回家的氛圍;兩種以上對比色的雙色階梯,讓空間區隔明顯;家具銳角的包覆和無靠背椅都能防撞;推拉門更有趣,門會旋轉,有的輪椅族還直接拆掉門,方便出入又增加空間。

展覽雖然落幕,基金會仍在官網上放有通用設計的訊息和注意事項,網址:www.yungching.org.tw。

基金會小檔案
永慶房產集團於一九八八年成立,發展出房屋、代書、豪宅、商仲服務,陸續又推出加盟體系,如永慶不動產及有巢氏房屋。永慶慈善基金會是永慶房屋二十周年即二○○八年,由董事長孫慶餘委託小學同學、著名媒體人趙怡成立的,趙怡擔任基金會董事長。

孫慶餘當時的想法是善盡企業社會公益責任,想藉此回饋社會,而趙怡從「無障礙推動」上著墨,卻是親身感受生活環境中無障礙觀念薄弱的緣故,他認為行無礙還不夠,旅遊、居住和心靈也應無礙,如果不關心身障、銀髮族的生活,他們可能與人群疏離,孤獨、閉塞,甚至憂鬱,正好不少永慶客戶都有要避免受傷裝潢的需求,便決定結合永慶專業,主打無障礙居住的議題,基金會提供的服務包括濟助身障、弱勢的環境改造,舉辦通用住宅展、人間系列公益影展,提倡居住平權和兩岸無障礙推廣經驗交流等。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