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頭細雨直落,我凝視著出神,面對步步逼近的學測,我就像孤舟獨個兒面對滔天巨浪,卻束手無策。回想洪蘭老師的講座,好似一條細線正牽引著海中那葉孤舟回岸,思緒漸漸清晰。
成績不是頂尖的我,成天熬夜、不斷讀書,只為追上班上那些「天才」。當然常常遇到挫折,更總是自怨自艾這是天命,這樣步履蹣跚地也走了兩年。然而,洪蘭老師的演講卻讓我開始反思我的做法是否正確。老師提出了各種實驗結果,證明「大腦的神經迴路可以被改變」,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母親為了讓重度智障的孩子開口叫「媽」,每餐吃飯張口喊「啊」,湯匙抽出則喊「媽」,每天每餐都做給孩子看,多年下來,孩子終於開口喊了一聲:「媽!」這才是所謂的「天命」吧!一位偉大的母親竟也硬生生地改變了它。
我感到羞恥,相較之下,我的付出顯得微不足道又錯誤,我犧牲睡眠以達到自己訂的目標,賠上的卻是隔日的精神,還有整天的心情。身體累了,大腦也累了,又何能表現得好?最後更喪失了學習的成就感。我想,我該換位面對「教育」這回事,教育不僅是鑽研數學題抑或憑空幻想哲理;教育該是生活,教育該被發揚光大,唯有教育能讓人改善不如意的現狀。
唯有教育能領人走出貧窮。一如大陸天津的安金鵬,鍥而不捨地努力,咬牙熬過家庭環境限制,而後於國際奧林匹亞競賽獲得金牌。透過教育,人們於是能夠跨過固有限制──城鄉差距。洪蘭老師曾提過:屏東泰武國小的小朋友由於地震因禍得福有了新校舍,學校更注重閱讀環境的改善,再加上幾根「懶骨頭」枕頭,小朋友們於是每天上學就直往圖書館奔。如此輕而易舉的改變就能普及閱讀、普及教育,拉近城鄉距離,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我也曾擔任志工,在偏遠地區的小學,目睹了教育的城鄉差距,他們有先進的設備,卻沒有足夠的師資;小朋友家裡稱不上小康,卻對學習抱有極大的熱情。如此的他們無法和身在都市的我們享有同等的教育,幼小而待發芽的未來禁錮於「天命」。所幸一批批無私的志工願意踏破天命限制,走向世界各角落,將所學知識如花粉般散播,在各貧瘠土地上細心呵護,讓人們不再受「天命」限制,讓小朋友們有能力和世界並肩,讓世界因「教育」而充滿花香。
教育讓人學會獨立思考,教育賦予人想像力與創造力,教育能改變天命。回到現實,課業與學測更不能是阻礙我思考的囹圄,但它是通往未來必經之路,無從逃避,沒有學完的知識,更沒有學不會的事,人一生都在學習,唯有學習、唯有教育才能讓人改善生活,創造更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