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台灣失智症協會調查指出,近半數受訪者不了解失智症,七成民眾將失智徵兆當成自然老化,對於失智症發出的十大警訊,普遍缺乏認知,將使失智長者錯過早期治療的黃金期。
這項認識失智症調查也發現,有一成三民眾沒聽過失智症,近兩成不認為失智症能防止或減緩退化,近兩成民眾不會帶失智長者出門,逾兩成民眾認為失智長者不再享有生活樂趣。
台灣失智症協會祕書長湯麗玉表示,調查結果令人憂心,快過年了,家族團聚與長者相處時間增加,提醒如果觀察到長輩言語表達有困難、搞不清年月、白天或晚上、或是東西容易擺放錯亂,例如把水果放在衣櫥裡等,甚至已走丟好幾次,就要有警覺心,盡快安排長輩到神經內科、精神科看診,進行詳細評估檢查。
失智症協會政策研究專員洪心平說,國人可透過十大警訊,提前發現失智症的早期症狀,包括:記憶減退影響到生活和工作;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言語表達出現問題;喪失對時間、地點的概念;判斷力變差、警覺性降低;抽象思考出現困難;東西擺放錯亂;行為與情緒出現改變;個性改變;活動及開創力喪失。
林口長庚失智症中心主任徐文俊說,有些早期診斷出並接受治療的失智症患者,追蹤三到五年後發現,患者還能自行打理生活,但如果延遲診斷,有些長者甚至一年內就進展到重度失智。
湯麗玉表示,讓長輩多運動,或從事下棋、打麻將等動腦活動,以及採取地中海式飲食,都能減緩退化。讓失智長輩待在家裡,減少跟他人互動,只會退化得更厲害。因為失智症到了晚期,幾乎只能仰賴他人照顧,甚至連自己是誰都不知道。
湯麗玉說,失智症協會從八年前,就推動社區化服務「瑞智學堂」,失智長者藉由參與活動,變得喜歡出門,其功能退化也會延緩。她提醒,失智症早期以記憶障礙為主,如果發現不對勁要及早就醫,也可撥打專線:○八○○四七四五八○(失智時我幫您)詢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