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禦寒之道 從穿衣蓋被說起

劉紫彤 |2013.01.19
2336觀看次
字級
曬棉被:冬陽出來時,不妨把被子拿出去曬。除了增加被子裡的空氣,讓被子保暖,還可聞到太陽的好味道。圖/盧振昇

文/劉紫彤

發熱衣正夯 效果先明辨

今年發熱衣大行其道,而且從內衣、外套、襪子到棉被……,似乎各種產品都齊備了,讓怕冷一族開心極了!值得關心的是,在多到讓人眼花撩亂的商品中,如何才能買到真正具有「發熱」功效的衣物呢?

衣服為何會發熱?

文化大學紡織工程系王權泉教授指出,發熱、增溫衣物的概念最早來自於日本,因為增溫衣幾乎都是合成化纖材質,和偏好穿天然材質的歐美人士相較起來,日本國民更能接受多樣化的合成纖維材質。不過,目前市面上號稱可增溫的衣物有很多,但「發熱」的原理只有兩種:遠紅外線放射、可吸濕發熱的纖維兩大類而已。

第一類遠紅外線放射原理,就是在織品的原料中加入具放射遠紅外線功能的無機陶瓷原料,例如:碳化鋯、氧化鋯……成分,織成布料後再做出各式發熱產品。王權泉表示,此種技術最早是應用於農業溫室的覆蓋物。當布料裡的無機陶瓷原料吸收可見光(陽光)後,就會釋放出遠紅外線,並轉化為熱能增加溫室溫度,防止寒害或催熟農作物。

之後,這類織材漸漸被廣泛運用在一般衣物上,其除了本身可以放射遠紅外線外,同時也能防止人體釋出的遠紅外線散失,讓熱度保留在衣服之內,依織材加入不同成分,約可升溫2~5度。此外,醫學護具也運用此項原理,製成護膝、護腰等局部防寒、增溫的機能性產品,更能舒緩病患的疼痛。

民眾也許會擔憂此類衣物所釋放的遠紅外線,是否會造成體內臟器病變?王教授確定的說:經實驗顯示,這些添加原料放出的遠紅外線尚未達到幅射線的標準,所以不算是幅射物質,當然也不用擔心會像幅射性元素銫、鐳、鈽般具有致癌的危險。

第二類則是運用吸濕發熱的纖維材料,如:丙烯酸酯類(Acrylates)纖維,也是現今成衣界相當看好的新式材質,目前已被大量運用在製衣方面。隨著技術日漸成熟,目前添加於材料中的物質有好幾種,甚至可以混搭比例,做出各種發熱產品。如:以90%棉、10%羊毛製成的複合紗為織材,做成的貼身內衣可增溫2~4度,保暖效果也相當不錯。

不過,王權泉表示,除了再生纖維素織物(如:天絲棉)之外,幾乎所有合成纖維類的增溫衣都容易產生靜電;而且這類織品的觸感也比棉、蠶絲等天然材質差,所以對於不喜歡靜電導致汗毛豎起,或冬季皮膚容易乾癢的人來說,發熱衣物的質地都有待改進。這也是為什麼日本的紡織業者長期致力於增加衣服親膚性的原因。目前,已有具抗靜電成分的增溫衣物問世,只是價格偏高。

價錢愈高≠效果愈好

而關於市售發熱衣的售價,王教授認為,雖然各家廠商的配方和成分比例略有不同,但基本上生產發熱布料的技術並不困難,因此沒道理依據價格高低來評判產品是否有效。王權泉也強調,許多有關發熱衣的廣告宣傳都過於誇大不實,諸如:「利用咖啡渣或竹炭纖維產生輻射波」、「把磁石磨成粉加入纖維來釋放遠紅外線」等都是無稽之談。此外,部分業者過度強調增溫衣的效果,王權泉也駁斥說,織品本來就具有保暖效果,但真正具有發熱特性的,就只有上述兩種原理製成的衣物而已。

再者,影響織物保暖性的因素也非常多。除了材質和加工技術之外,衣物的厚薄、織法、紗線構造、顏色等也都會影響。在沒有「發熱衣」這種科學產品上市前,人們採用這些傳統物理的方法來製作衣服,一樣能安然度過寒冬。況且每個人對於冷、熱的感官並不同,所以王權泉再三提醒消費者,千萬不要被廣告沖昏頭而影響自身判斷。

但話說回來,究竟有沒有辦法能自行判斷發熱衣的真偽呢?王權泉說,無論是發熱效果還是添加成分,都必須經過實驗的檢驗,一般消費者並無法直接用肉眼判斷。

而且,目前經濟部標準檢驗局還在擬訂國內發熱衣的驗證標準。也就是說,在認證標準尚未出爐前,消費者只能靠親友口碑或觸感的舒適與否,來挑選好的發熱衣。部分衣物有國外的認證標章,或是某些具公信力的機構檢驗的認證標章,也都是參考的重要指標。

專家教你聰明穿搭

王權泉也教導民眾,發熱衣最好的穿搭方式就是:先穿一件發熱內衣,外面再穿件毛衣(怕冷者可再加一件針織背心),出門時再套上防風外套,如此一來,即使是騎機車也不用擔心寒風刺骨喔!



睡眠增溫 4 撇步

中醫師楊素卿表示,睡覺時如果沒有好好保暖,很有可能整夜都無法睡得安穩。所以,無論是睡覺前或起床後,只要做好保暖的基本動作,不僅能換得一夜好眠,更不用害怕病毒侵入,讓你一整天都精神百倍!以下提供幾個簡單的保暖小撇步:

睡前多墊一條毛毯,體感溫度立即提升

背部保暖是身體暖和的關鍵。只要背部一有寒意,全身就會跟著溫暖不起來。所以,睡覺時如果先在墊被或床墊上加一層毛毯,就能立刻hold住溫度,輕鬆讓身體暖和。即便只加條薄毛毯,也能達到良好的保暖效果。

厚被不是保暖王道,增加空氣才是重點

每當寒流來襲,許多民眾就會搬出家裡的厚被來蓋。事實上,棉被是否保暖跟空氣含量有關,含量愈高的被子蓋起來就愈暖和,所以天冷時與其蓋厚被,還不如把平常蓋的被子先拿去曬曬太陽或打蓬,增加棉被裡的空氣;或是將被褥直接送去洗衣店,用大型烘衣機整個翻轉烘透效果也不錯。在家的話也可利用烘衣機加溫,只不過保暖時效較短。

就寢服裝宜輕薄吸汗,穿襪戴帽可加強保暖

王權泉教授表示,人體在睡覺時約會排出200~300cc的汗,大多數都會被睡衣及棉被吸收,所以睡覺時應穿著具排汗增溫功能的內衣,汗氣排除後讓衣著內的空氣形成保暖層,就能從裡到外暖洋洋。相反的,如果穿太厚入睡,晨起時衣服上的濕氣會迅速吸收冷空氣,反而會使身體覺得更冷。

此外,有些人頭部、脖子一受寒就容易頭痛,此時可以考慮戴上帽子或穿高領的衣服入睡。如果怕腳冷要穿襪子睡的話,建議挑選吸濕排汗的產品,以免腳部悶出霉菌來。

早起先喝溫開水,全身暖和精神好

起床時除了先穿外套或晨褸,最重要的是下床後馬上喝250cc溫開水,立刻就能讓身體溫暖起來。楊素卿表示,起床先喝水本來就能保健腸胃、促進血液循環,夏天可喝一般冷開水,但冬天室溫偏低,建議還是喝溫開水較佳。



冬季保暖重3 暖

根據中醫「潛藏陽氣」的理論表示,冬季時,人的作息應配合時令,早睡晚起──盡量在晚上十點前就寢,隔天早上六點之後再離開被窩。因為當太陽出來後,陽氣起,陰氣藏,此時起床就能直接接收溫暖之氣。

而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楊素卿中醫師則表示,早睡可以保養人體陽氣,保持溫熱的身體,而遲起則可養人體陰氣,有助於恢復體能。

不過,比起早睡晚起,楊素卿認為更重要的是入睡時空氣是否流通。許多人睡覺時會蒙著頭或鼻子睡,但楊素卿表示,被窩裡的空氣不流通,氧氣會愈來愈少,時間一久,空氣變得混濁不堪,很容易感到胸悶、噁心,或從睡夢中驚醒、出虛汗,第二天反而會更疲勞倦怠。

楊素卿建議民眾,冬季時只要顧好「三暖」──頭暖、背暖及腳暖,就可抵禦嚴冬、不畏寒流了。以下分別介紹:

部位:頭部

受寒原因&症狀:頭部血管多而密,血液循環快速,如果暴露於寒風中,受寒血管會收縮,造成頭部肌肉緊張,很容易引起頭痛(頭風)、感冒,甚至會造成胃腸不適等。

防禦之道:出門時戴帽子、圍巾,保持頭部及頸部溫暖(頸部受寒會影響頭部血液循環)。必要時可以加上耳罩、貼身暖暖包。

部位:背部

受寒原因&症狀:背部受涼時,寒氣會經由背部穴道影響局部肌肉或傳入內臟。除了會引起腰酸背痛外,還可能會通過頸椎、腰椎,影響上下肢肌肉及關節、內臟,引起各種身體不適。

防禦之道:多加一件貼身的棉毛背心(當內衣尤佳),避免過於寬鬆導致保暖效果不佳。材質上化纖及絲綢效果較差。

部位:腳部

受寒原因&症狀:冬季寒氣凝滯收引,易導致人體氣血循環不順,腳部也特別容易覺得冷。一旦腳部受寒,會引起上呼吸道黏膜內的毛細血管收縮,使纖毛擺動減慢,病毒、細菌因此乘虛而入,在鼻咽大量繁殖,容易使人感冒。

防禦之道:出門除了穿靴子、雪靴之外,在家可以穿上襪子保暖。襪口不宜過度緊束(最好是鬆鬆的襪套或裸襪),以免影響血液循環使腳部更冷。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