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過民主黨六年執政,換了六位首相,使得經濟蕭條,人心低迷之後,新上任的首相安倍晉三想用各種「震撼療法」來提振人心。政治世家出身的安倍晉三,屬於二戰後出生的新世代,很擅於利用各種簡單的口號說明政策,習慣強勢領導。
他在經濟方面,推出「安倍經濟學」,具體措施包括:提高通膨目標、推動日圓貶值、擴大公共支出。這三個政策下手既快又重,真是典型的安倍作風。短短兩個星期,已經在金融市場奏效,預估今年日本經濟應該會止跌回升。
但是包括英國《經濟學人》在內的國際媒體認為,安倍目前只推出短期政策,還沒有看到任何能讓日本經濟現代化的大膽創新政策出爐,長期下來,這樣的震撼療法必然會有副作用。《經濟學人》就主張,安倍應該更大幅解除經濟管制,鼓勵更多日本女性進入職場,並且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議(TPP)以及開放日本市場。
在外交方面,推出「安倍主義」,一方面派出自民黨眾議院外務委員長河井克行,在本月十五日至十九日訪問英、法和比利時等國。據說河井克行屆時將會訪問北約總部所在地布魯塞爾,與北約秘書長拉斯穆森會談,還可能面交安倍的親筆信。據媒體透漏,安倍在信中呼籲北約與日本聯手,對付中國的海洋崛起。
安倍本人則會從本月十六日起訪問越南、泰國及印尼,提出有關亞洲外交基本方針的「安倍主義」。所謂「安倍主義」是在包括東盟、印度及澳洲在內的亞太地區構築雙邊、多邊等多重關係,以期「有助於地區穩定」。其實從地緣政治看來,這是安倍構築以海洋包圍中國的另一個動作。
表面看來,安倍的經濟政策和外交政策一是對內,一是對外,目標都不是衝著台灣而來,我們可以在旁觀察。但是台灣在經濟上跟日本關係密切,光是日圓大幅貶值,許多台灣企業就要頭痛,更不消說日本跟著美國都祭出量化寬鬆政策,導致目前已經充斥台灣金融體系的國際游資,更是蠢蠢欲動,資本市場可能因此動盪,匯率也會跟著受影響。
另一方面,中國已經公開批判安倍的外交政策,讓去年以來的反日情結火上加油。日前,中國的《人民日報》發表「安倍外交政策初露失敗端倪」一文,痛批安倍拒絕承認中日間存在領土爭議並採取單方面措施,一旦出事,可能成為中日軍事對抗的導火線。而中國大陸打算在本月底推出新版地圖,首將南海諸島及大陸同比例展示,左下角還有一幅放大的釣魚台圖。這顯示中國鷹派聲浪高起,面對安倍的圍堵外交,預期今年將是東亞情勢動盪的一年;而台灣處在風暴當中,不可不慎。
國際上,很少人能夠像安倍這樣,兩度當上首相。二○○六年他只當了一年首相就下台。這次他顯然雄心萬丈,有備而來,積極推出震撼療法以重振日本雄風。面對安倍晉三的一舉一動,台灣必須以智慧因應,千萬不要成為大國角力下的犧牲品。